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由长期高血糖等多种因素致周围神经损害,涉及代谢、血管、神经生长因子等发病机制,有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受累等临床表现,受年龄、病程、血糖控制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症状体征、神经电生理等检查诊断,需严格控血糖、血压血脂、改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来预防管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代谢因素: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元醇途径激活,山梨醇和果糖堆积,使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神经细胞水肿和功能障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成增加,AGEs与其受体结合,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神经组织;己糖胺途径亢进,干扰蛋白合成和细胞信号传导,影响神经功能。
血管因素: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的血液供应减少。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血流灌注不足,使神经组织缺氧、营养物质供应障碍,进而引起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影响神经的血供。
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糖尿病状态下,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减少或作用减弱,影响神经的生长、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
感觉神经受累:患者常出现肢体麻木、刺痛、灼痛等感觉异常,呈对称性,多从手足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感觉减退或缺失,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烫伤、外伤等。
运动神经受累:可出现肌力减退、肌肉萎缩,严重时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导致行走困难等。
自主神经受累:涉及心血管系统时,可出现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等;泌尿系统受累可出现尿失禁、尿潴留等;出汗异常表现为多汗或无汗等。
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病程: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不理想,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率越高。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血糖控制情况:长期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波动大比血糖稳定者更易发生神经病变。
其他因素: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情况也会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
诊断方法
症状和体征: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症状(如麻木、疼痛等)和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发现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体征,初步怀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异常,有助于早期诊断及评估神经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定量感觉测试:通过特定的仪器检测患者对不同强度的温度、振动、触觉等刺激的感觉阈值,量化感觉功能的改变。
皮肤活检:可观察皮肤内神经纤维的密度和形态,对于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价值。
预防与管理
严格控制血糖:积极采取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和延缓其进展。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左右,但要兼顾低血糖风险等因素。
控制血压和血脂: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如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脂异常者需进行调脂治疗,使血脂达标,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神经血管损伤。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适当运动,如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等,有助于维持神经健康。
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神经病变并及时干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相对较少,但也需密切关注血糖控制情况,因为长期高血糖同样会对神经造成潜在损害。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避免低血糖发生,同时定期进行神经相关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神经功能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减退,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血糖控制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降糖导致低血糖,同时要加强对神经病变相关症状的监测,如感觉异常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同时也可能增加自身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在孕期要严格控制血糖,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分娩后仍需关注神经病变情况,因为孕期的高血糖状态可能对神经造成的影响在产后仍可能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