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呈豆形,正常小且不易触及,起过滤等作用;淋巴癌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二者在形态与表现、病理性质、诊断方法及结果、对机体影响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人群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影响淋巴结及淋巴癌情况。
一、定义与性质
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呈豆形的小体,分布于全身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正常淋巴结质地柔软,直径多在0.2-0.5厘米之间,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一般不易触及。它主要起到过滤淋巴液、捕捉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等作用,是机体抵御感染等的重要防线。例如,当局部有炎症时,引流区域的淋巴结会肿大,这是机体免疫应答的表现,炎症消退后淋巴结多可恢复正常大小。
淋巴癌:即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免疫功能缺陷、病毒感染(如EB病毒等)、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淋巴瘤细胞可侵犯淋巴结及结外组织器官,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对机体健康危害极大。
二、形态与表现差异
淋巴结:一般大小相对较局限,多在良性反应性增生时肿大,多为单个或多个轻度肿大,活动度好,与周围组织无固定粘连。比如因口腔炎症引起的颌下淋巴结肿大,通常边界清晰,按压有轻度疼痛,炎症控制后多能缩小。不同部位的淋巴结有其相应区域的淋巴引流范围,当该范围内有病变时会出现相应淋巴结变化。
淋巴癌:淋巴结肿大往往进行性加重,可相互融合成块,固定不移,活动度差。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常表现为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纵隔、腹腔等部位淋巴结。同时,淋巴癌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长期不规则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波动;盗汗,即夜间睡眠时大量出汗;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等,这些全身症状在淋巴结肿大之前或同时出现。
三、病理性质不同
淋巴结:主要是良性病变,多由炎症、反应性增生等引起。通过病理检查可见正常的淋巴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增生的细胞是反应性的,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例如慢性淋巴结炎的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增生,纤维组织增多,但细胞无异型性。
淋巴癌:是恶性肿瘤,病理上可见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生,细胞形态异常,有异型性,可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多种病理亚型,不同亚型在显微镜下细胞形态、排列等有各自特点,且细胞具有侵袭性,可向远处淋巴结及结外器官转移。
四、诊断方法及结果区别
淋巴结: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淋巴结情况,如大小、质地、活动度等。辅助检查常用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超声下良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皮质厚度均匀,髓质清晰;还可进行淋巴结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是良性增生还是其他良性病变。例如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皮质增厚,但结构正常,结合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多考虑为炎症引起的良性淋巴结肿大。
淋巴癌:除体格检查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外,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淋巴结活检可发现恶性肿瘤细胞。此外,还需要进行全身PET-CT等检查来评估肿瘤的累及范围,以进行临床分期,从而制定治疗方案。例如PET-CT检查能发现全身各处是否有淋巴瘤细胞的代谢活跃灶,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五、对机体影响及预后差异
淋巴结:一般对机体影响较小,良性淋巴结病变经治疗原发病后多可恢复,不影响机体的长期生存和功能。如因普通感冒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感冒治愈后淋巴结多恢复正常,对身体无明显不良远期影响。
淋巴癌:不同类型的淋巴癌预后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机体健康,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早期淋巴癌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长期生存;但中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治疗后复发转移风险较高。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而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一些侵袭性强的亚型预后相对不佳。
不同人群中,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淋巴癌的风险可能相对需关注,而儿童若出现异常淋巴结肿大也需警惕淋巴癌可能。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免疫功能长期低下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淋巴癌发生风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淋巴结的正常状态和降低淋巴癌发生几率。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特殊病史人群,其淋巴结情况及淋巴癌发生风险可能与常人不同,需密切监测淋巴结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