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是外力致脊柱骨完整性连续性破坏,分多种类型,由外伤或骨质疏松等致病因引发,有局部及神经损伤表现,靠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训练重要且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骨折轻、治及时无神经损伤预后好,反之可能留后遗症。
一、定义与分类
脊柱骨折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脊柱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根据骨折部位可分为颈椎骨折、胸椎骨折、腰椎骨折等;按照骨折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依据骨折的形态又可分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脱位性骨折等。不同类型的骨折在病因、表现及治疗上有所差异。例如,压缩性骨折多因高处坠落时臀部或足部着地,力量上传导致椎体前柱压缩;爆裂性骨折常由垂直压缩暴力引起,骨折块可突入椎管内。
二、病因
1.外伤因素
车祸伤: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时,车内人员脊柱受到急剧的加速或减速力,容易引发脊柱骨折,尤其在没有系好安全带的情况下风险更高。
高处坠落:从高处跌落时,身体与地面或其他硬物撞击,脊柱承受巨大冲击力,是导致脊柱骨折的常见原因之一,儿童和青壮年因活动范围大且平衡能力相对较弱,在高处坠落时更易发生脊柱骨折。
重物砸伤:工作或生活中被重物砸中脊柱部位,直接造成脊柱骨折,建筑工人等从事高危工作的人群此类风险较高。
2.骨质疏松因素: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由于骨代谢失衡,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轻微的外力,如弯腰、咳嗽、翻身等,都可能引发脊柱骨折,称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疼痛: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活动脊柱或按压时疼痛加剧,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活动脊柱相关部位。例如胸椎骨折时,患者胸背部疼痛明显,翻身困难。
畸形:严重的脊柱骨折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如脊柱后凸、侧凸等。例如脊柱爆裂性骨折合并椎体移位时,可出现脊柱外观的异常弯曲。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部位的不稳定,患者脊柱的活动范围明显受限,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旋转等动作。
2.神经损伤表现:如果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或神经,可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如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大小便失禁等。例如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可能出现四肢瘫痪、二便功能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脊柱骨折的部位、类型和脱位情况,是脊柱骨折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椎管内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如骨折块的移位方向、椎管内是否有骨块占位等,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类型。
MRI检查:对脊髓、神经等软组织损伤的显示具有独特优势,可明确是否存在脊髓水肿、出血、神经受压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稳定性骨折且无神经损伤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要卧床6-12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康复锻炼;佩戴支具固定,支具可以限制脊柱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注意事项: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保守治疗,还需注意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
2.手术治疗
适应证:不稳定性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的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影响脊髓功能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椎管减压术等。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脊柱骨折,由于儿童脊柱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对脊柱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脊柱生长干扰较小的治疗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六、康复预后
1.康复训练: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早期可进行四肢的主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骨折愈合后逐渐进行脊柱的功能锻炼,如腰背肌锻炼等,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
2.预后情况:脊柱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是否伴有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如果骨折较轻、治疗及时且无神经损伤,患者预后较好,能够恢复正常的脊柱功能;如果骨折严重、伴有神经损伤且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年轻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预后可能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