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阶段。早期制动固定且做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增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抗阻训练;后期全面恢复关节活动度、肌力,进行平衡协调训练。康复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定期复查,依骨折情况调整计划,促愈合与功能恢复。
一、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一)制动与固定相关护理
对于撕脱性骨折患者,早期通常需要进行制动与固定,如使用石膏或支具等。在此期间,要注意观察固定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肢体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如果是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要特别留意石膏或支具边缘是否对皮肤造成压迫,避免出现压疮等情况。成人患者也需定期检查固定装置的松紧度,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
进行适当的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在骨折早期,未被固定的关节周围肌肉可以进行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但关节不产生运动。例如,下肢撕脱性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二、中期康复(骨折后2-6周)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根据骨折的部位和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固定关节的活动度。如果是上肢撕脱性骨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部、肘部、腕部等关节的主动或助力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关节柔韧性相对较好,但仍要注意训练的力度和幅度,避免过度牵拉造成二次损伤。成人患者则可以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例如,肩部可以进行前屈、后伸、外展等动作,每次活动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范围,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对于下肢撕脱性骨折患者,在骨折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等的屈伸活动训练。早期可在床边进行,借助重力等助力因素,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的比例。儿童患者进行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家长要给予协助,但要注意动作轻柔。
(二)肌力训练
随着骨折部位的稳定,逐步增加肌肉的抗阻训练。对于上肢肌肉,可以使用小重量的哑铃等进行抗阻训练,但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重量。例如,进行腕部的屈伸抗阻训练,每次施加适当阻力,让肌肉进行收缩舒张运动。儿童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哑铃等器械,可采用自身肢体重量进行抗阻,如仰卧位进行下肢抬腿抗阻等。成人患者则可以逐渐增加抗阻的力度和训练的强度。
三、后期康复(骨折后6周以上)
(一)全面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恢复
进一步恢复关节的全范围活动度。对于各个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要达到正常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范围,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也要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活动功能。可以通过主动的大幅度关节活动以及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辅助训练。例如,使用关节活动度训练器来帮助恢复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强化肌肉力量,使其接近正常水平。可以进行更具挑战性的肌力训练,如进行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负重)。对于下肢撕脱性骨折患者,可进行站立、步行训练等。儿童患者在进行负重训练时,要密切关注其骨骼的发育情况,避免过早过度负重影响骨骼生长。成人患者则可以进行慢跑、爬楼梯等训练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
(二)平衡与协调训练
对于下肢撕脱性骨折患者,后期要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可以在平衡垫上进行单腿站立、左右移动等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对于儿童患者,平衡训练可以从较简单的站立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平衡动作。成人患者则可以进行更具难度的平衡训练,如闭眼站立等。同时,还可以进行协调训练,如抛接球、跳绳等活动,提高肢体的协调能力。
四、康复中的注意事项
(一)遵循个体化原则
每个撕脱性骨折患者的情况不同,包括年龄、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愈合情况等。因此,康复计划要因人而异。例如,老年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康复训练的进度要适当放慢;年轻患者愈合能力强,可以适当加快康复训练的节奏。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和愈合特点与成人不同,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注重保护和适度。
(二)定期复查
患者要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的进程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如果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消退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在康复训练中的表现,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总之,撕脱性骨折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和定期复查等注意事项,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