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折后可能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受血液供应、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与关节面恢复、性别、年龄、生活方式有关;会导致肌肉萎缩,因患肢固定活动少,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易致关节僵硬,因长期固定、组织粘连,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儿童骨折累及骨骺可能致下肢不等长,成人严重畸形愈合也可能看似不等长,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
一、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影响因素:胫骨的血液供应相对特殊,中下段骨折时,滋养动脉损伤后,远侧骨折段血液供应明显减少,且胫骨前方软组织较薄,骨折端容易受到外力影响,若骨折损伤严重、复位不良、固定不牢固等,都可能导致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例如严重的粉碎性胫骨骨折,骨折端血运破坏严重,愈合时间可能显著延长。
年龄因素:儿童胫骨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儿童骨折损伤严重,同样可能出现延迟愈合,而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更高。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的再生能力强,但如果骨折后处理不当,如固定不确切等,也可能影响愈合;老年人本身骨代谢缓慢,骨折后愈合能力下降。
生活方式:吸烟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不利于骨折愈合,增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过量饮酒也可能干扰骨代谢,影响骨折愈合过程。
二、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胫骨骨折后,如果关节面恢复不平,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会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例如累及胫骨平台的骨折,若关节面复位不佳,关节软骨受到异常应力,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改变,进而引发关节炎。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若发生胫骨骨折,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因为骨质疏松会影响骨折愈合及关节的稳定性。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关节软骨本身有一定程度的退变,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更易加速关节炎的发展。儿童胫骨骨折后若出现关节面损伤,由于儿童软骨修复能力较强,相对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较成人低,但如果损伤严重也可能发生。
生活方式:骨折愈合后过早进行剧烈运动或不合理的运动方式,会增加关节的磨损,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提前出现或加重。例如骨折刚愈合就进行高强度的篮球、足球等运动,关节受到反复冲击,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三、肌肉萎缩
原因:胫骨骨折后,由于患肢长时间固定,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比如骨折后长期卧床,小腿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
年龄因素:儿童肌肉萎缩后通过积极康复锻炼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因为儿童肌肉的可塑性较好;而老年人肌肉萎缩后恢复相对困难,且可能影响日常行走等功能。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肌肉的代偿和再生能力强,但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萎缩也会影响其肢体功能发育;老年人肌肉本身逐渐退化,骨折后萎缩恢复更慢。
生活方式:骨折康复期间康复锻炼不及时、不规范,会加重肌肉萎缩。如果患者在骨折后不按照康复计划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等锻炼,肌肉萎缩会更明显。
四、关节僵硬
形成原因:胫骨骨折后长期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周围组织粘连等会导致关节僵硬。例如骨折后膝关节长时间固定,关节囊、韧带等组织可能发生粘连,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
年龄因素:儿童关节僵硬后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恢复可能性相对较大,因为儿童关节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较强;老年人关节僵硬后恢复相对困难,且可能遗留长期的关节活动受限。儿童关节软骨等组织修复能力好,康复锻炼后关节活动度恢复相对容易;老年人关节周围组织弹性下降,康复锻炼效果相对较差。
生活方式:骨折康复期缺乏有效的康复训练会导致关节僵硬加重。如果患者在骨折后没有及时进行循序渐进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僵硬会逐渐加重,影响关节功能。
五、下肢不等长
产生情况:如果胫骨骨折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且骨折损伤累及骨骺,可能会影响下肢的生长,导致双下肢不等长。例如儿童胫骨近端骨折累及骨骺,可能影响胫骨的正常生长,造成患侧下肢短于健侧。
年龄因素:儿童是下肢不等长发生的高危人群,因为儿童骨骺尚未闭合,骨折累及骨骺会影响骨的生长;成人胫骨骨折一般不会出现下肢不等长,但如果骨折后愈合畸形严重,可能导致下肢力线改变,从外观上看似下肢不等长,但实际上是力线问题。
生活方式:儿童骨折后如果没有及时正确处理,如复位不良等,会增加下肢不等长的发生风险。儿童骨折后需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及肢体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否则可能因骨折复位不佳等导致下肢生长不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