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足踝部活动训练;中期开展骨折部位稳定后的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渐进性训练;后期先进行负重训练,再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各阶段训练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做法,助力患者恢复下肢功能。
一、早期功能恢复训练(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所有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人群。
具体做法:患者在骨折部位制动的情况下,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练习。例如,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收缩时,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后放松,每次练习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通过这种肌肉等长收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还可以刺激骨折部位周围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
2.足踝部活动训练
适用人群:无特殊禁忌的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
具体做法:患者可以进行足踝的背伸和跖屈动作。背伸时尽量将脚尖向上勾,跖屈时尽量将脚尖向下压,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足踝部的活动有助于防止足踝部的关节僵硬,维持足踝部的关节活动度,对于整体的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回流。
二、中期功能恢复训练(术后2-6周)
1.骨折部位稳定后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经医生评估可以进行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生长代谢快,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在医生明确骨折部位稳定后进行;对于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骨折恢复情况良好也可进行。
具体做法:在骨折部位制动的保护下,逐渐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可以借助康复器械,如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膝关节的缓慢屈伸活动,初始活动角度不宜过大,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一般每天进行1-2次,每次15-30分钟。同时,继续加强足踝部的主动活动,如增加足踝的内翻和外翻动作练习,每个动作保持10秒左右,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种关节活动度训练能够进一步改善下肢关节的活动功能,为后期的负重行走做准备。
2.肌肉力量渐进性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训练时的血糖变化情况,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发生;对于女性患者,在训练强度上也需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
具体做法:开始进行腿部肌肉的渐进性抗阻训练。例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的抗阻收缩,患者坐在床边,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在脚下,然后伸直膝关节对抗弹力带的阻力,每次练习10-15次,每天3-4组。随着肌肉力量的逐渐恢复,可以逐渐增加弹力带的阻力或者使用更重的哑铃等器械进行抗阻训练,但要以患者不感到过度疲劳和疼痛为度。这种肌肉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为后期的负重行走提供足够的肌肉支撑。
三、后期功能恢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负重训练
适用人群:经过医生评估骨折部位已经达到临床初步愈合标准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评估意见;老年患者则需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自身身体平衡能力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进行负重训练。
具体做法:首先在平行杠内进行部分负重训练,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双脚逐渐增加负重,从身体重量的1/3开始,逐渐增加到身体重量的2/3甚至完全负重。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摔倒。随着负重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以过渡到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进行行走训练,从短距离行走开始,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时间。负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下肢的负重功能,使肢体逐渐适应正常的行走状态,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腿部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稳定性。
2.平衡和步态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胫腓骨骨折术后能够进行负重和行走训练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平衡和步态训练的难度和进度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平衡木行走等游戏化训练方式;老年患者则需要更加注重平衡的稳定性,避免因平衡能力差而导致再次摔倒等情况。
具体做法:在能够进行一定距离行走后,进行平衡和步态的专项训练。可以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单腿站立训练,每次单腿站立时间从10秒开始逐渐增加到30秒左右,左右腿交替进行。同时进行步态训练,包括步行的节奏、步幅等的调整,要求患者行走时步伐均匀,姿势正确。平衡和步态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肢体功能尽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