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有肠腺化生等的胃部疾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饮酒)、病史(Hp感染、自身免疫病)相关,病理有异常修复等机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胃镜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病因(Hp根除)、对症治疗及定期随访,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是一种胃部疾病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胃部疾病。而肠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理改变。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风险可能增加。一般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但并非绝对,年轻人群若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也可能患病。
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高盐饮食、喜好腌制、烟熏、烧烤类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等物质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摄入腌制食品的人群,胃黏膜受到的不良刺激持续存在,容易引发胃部黏膜的病理改变。
吸烟饮酒: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屏障功能,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等病变,进而增加肠化生的发生风险。
病史因素:既往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患者,如果Hp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根治,长期持续的炎症刺激会使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容易逐渐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另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史的人群,也可能因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影响胃黏膜状态,增加患病可能。
三、病理生理机制
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时,胃黏膜的正常修复过程出现异常,胃黏膜上皮细胞在修复过程中被错误地诱导为肠型上皮细胞,导致肠化生的形成。同时,萎缩性改变使得胃黏膜的腺体等结构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和分泌功能。
从细胞分子水平看,可能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例如,一些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会持续激活,促进炎症反应的延续和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从而推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病理进程。
四、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时发现。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胀满、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特异性,容易与其他胃部疾病混淆。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等非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可能被延误诊断。
年轻人群:年轻患者若生活方式不良,可能症状相对更明显,如较频繁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等情况,但也可能因对疾病重视不足而未及时就医。
五、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纹理等情况,发现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等改变,并可在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能够准确判断胃黏膜是否存在萎缩、肠化生以及肠化生的类型(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等)、程度等,为制定治疗和随访方案提供依据。
六、治疗与管理
病因治疗:如果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Hp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通过根除Hp来消除炎症刺激,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一些改善消化功能的药物,如促胃肠动力药等缓解症状,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定期随访: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活检复查,一般建议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生评估,间隔一定时间(如1-3年等)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不典型增生等更严重的病变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并且在随访过程中要更加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变化,因为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可能相对隐匿。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要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严格纠正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等,并且要按照医生要求按时复查,因为年轻患者若能早期干预并改善生活方式,病情可能得到较好控制,避免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