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是腰部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炎症,因腰部肌肉长期紧张等致痛,症状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等,体格检查无神经根受压体征,影像学无突出或压迫征象,以保守治疗为主;腰椎间盘突出因椎间盘退变等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有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直腿抬高试验等阳性,有神经根受压体征,影像学有退变等表现,早期保守治疗,严重则手术;儿童、孕妇、老年人患这两种病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多因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长期弯腰工作、久坐、腰部姿势不良等,导致肌肉疲劳、缺血,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好发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久坐办公室人群等。
腰椎间盘突出:是因椎间盘退变、损伤等原因,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等,从而引起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年龄因素是重要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加剧,20-30岁人群就可能因积累性损伤出现椎间盘退变,长期弯腰、妊娠、遗传因素等也与发病相关。
二、症状表现
腰肌劳损:主要症状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腰部可有广泛压痛,疼痛部位多在腰部两侧肌肉处,一般无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感觉、肌力多正常。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久坐后腰部两侧肌肉酸胀痛,适当活动或按摩后可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除腰部疼痛外,常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还可伴有下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鞍区感觉异常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放射痛部位有所不同,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引起小腿外侧及足背内侧放射痛;腰5-骶1椎间盘突出,多引起小腿后外侧及足底放射痛。
三、体格检查差异
腰肌劳损:腰部肌肉紧张,可有压痛,但无神经根受压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感觉、肌力、反射多正常。
腰椎间盘突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也常为阳性,可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反射异常等,如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感觉减退,伸肌肌力减弱,跟腱反射一般无改变;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后外侧及足底感觉减退,足跖屈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四、影像学检查不同
腰肌劳损: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有腰椎生理曲度改变;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无明显突出或压迫征象。
腰椎间盘突出: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退变表现;CT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能更准确地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以及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程度,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检查方法。
五、治疗原则
腰肌劳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红外线照射等)、腰背肌锻炼等,通过休息可让劳损的肌肉得到恢复,物理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腰背肌锻炼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
腰椎间盘突出:早期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牵引、理疗等,目的是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但如果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或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内镜手术等,手术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恢复神经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很少发生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若出现类似腰部疼痛等情况,多与外伤、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儿童治疗多倾向于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且要特别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过度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孕妇:孕妇由于腹部重量增加,腰部负担加重,容易出现腰肌劳损,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可通过适度的腰部肌肉锻炼(在医生指导下)来预防。而腰椎间盘突出在孕妇中也可能发生,孕期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时,保守治疗为主,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治疗方法,如某些药物治疗等,多采用休息、物理治疗等相对安全的方式缓解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退变加重,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较高。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腰肌劳损时,物理治疗要注意力度和方式,避免造成皮肤损伤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保守治疗要注重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腰椎病变可能影响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