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患者需从康复训练、日常护理、饮食、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足踝活动,中期开展关节活动度和部分负重训练;日常护理要注意体位正确、皮肤清洁;饮食要营养均衡;生活环境需安全舒适。
一、康复训练方面
1.早期康复
对于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在骨折固定术后1-2周,可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比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放松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因为骨折后长时间不活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而等长收缩可以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对于儿童股骨骨折患者,由于其生长代谢快,但恢复能力强,更要注重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引导,避免因训练不当影响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同时,可进行足踝部的主动活动,如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每天活动次数可逐渐增加,通过足踝部的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这对各年龄段的股骨骨折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血液黏稠度较高,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2.中期康复
骨折2-3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在医生允许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例如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可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辅助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对于成年人股骨骨折患者,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而对于儿童患者,在保证安全和骨折稳定的前提下,要适度增加活动度训练的强度和范围,但要避免过度牵拉导致骨折部位移位。
还可以开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重量,一般从体重的1/4-1/3开始,逐步增加到部分负重甚至完全负重。这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确保骨折部位有足够的稳定性来承受重量。
二、日常护理方面
1.体位护理
股骨骨折患者在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对于下肢骨折,可在患肢下方垫软枕,使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适度的屈曲位,一般屈曲15°-30°左右,这样可以减轻肌肉牵拉,缓解疼痛,也有利于骨折的稳定。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还要注意定期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的发生,因为长期卧床局部皮肤受压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压疮。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娇嫩,更要注意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擦伤皮肤。
对于牵引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要保持牵引装置的正确位置,牵引重量要准确,牵引绳要保持通畅,避免扭曲,随时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皮肤护理
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骨折部位周围的皮肤,定期用温水擦拭。对于使用石膏固定的患者,要注意观察石膏边缘皮肤情况,防止石膏边缘压迫皮肤引起破损。如果发现皮肤有发红、瘙痒等情况,要及时处理。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减退,更要注意避免皮肤受损,儿童患者皮肤新陈代谢快,要注意清洁的频率和力度,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
三、饮食方面
1.营养均衡
股骨骨折患者需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可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一般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可根据体重计算,每千克体重1-1.5克左右。钙是骨骼愈合的重要成分,可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等食物,牛奶每天可摄入300-500毫升,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对于骨骼代谢也很重要,尤其是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来补充维生素D,也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
对于儿童股骨骨折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更高,要保证营养的全面和充足,除了上述食物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富含锌、铁等元素的食物,锌可以促进伤口愈合,铁参与氧气运输和造血等功能,有助于骨折的恢复。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容易消化,防止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腹压增加,影响骨折部位的稳定。
四、生活环境方面
1.居住环境安全
股骨骨折患者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整洁、宽敞,地面要干燥防滑,避免患者在行走或活动时摔倒。可以在过道、卫生间等容易滑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对于行动不便需要借助轮椅或拐杖的患者,要确保通道畅通,没有障碍物。儿童患者的居住环境更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有尖锐物品和容易导致摔倒的设施,房间内的家具要摆放合理,防止患者碰撞受伤。
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这样有利于患者的舒适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