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的情况,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胚胎、母体、环境等是其原因,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处理需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医疗干预包括补充孕激素或终止妊娠,高龄孕妇和有基础疾病孕妇处理需更谨慎。
一、先兆流产的定义与症状表现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一)年龄因素影响
年轻孕妇相对来说身体各方面机能较好,但也可能因对妊娠重视不足等情况未及时发现先兆流产迹象;而高龄孕妇由于自身生殖系统功能下降等原因,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孕期并发症可能更多。
例如,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等发生概率增加,这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进而引发先兆流产。
(二)性别相关情况
从性别角度看,先兆流产主要是妊娠相关的情况,男女本身并无直接影响,但女性在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是关键。女性妊娠后体内激素水平等发生显著改变,若激素水平失衡等可能导致先兆流产。
(三)生活方式影响
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先兆流产风险。比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过度劳累,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会使身体机能下降,也可能诱发子宫收缩导致先兆流产;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等有害物质会通过胎盘影响胚胎,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几率。
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孕期适当散步等轻量级运动)、合理饮食等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状态,降低先兆流产风险。
(四)病史影响
有既往流产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发生先兆流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此外,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若病情控制不佳,会影响妊娠过程,增加先兆流产风险;有子宫畸形等子宫结构异常病史的女性,妊娠后胚胎着床和发育环境异常,也易出现先兆流产。
二、先兆流产的原因分析
(一)胚胎因素
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染色体异常,都可能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先兆流产。
(二)母体因素
内分泌因素:黄体功能不全是常见原因之一,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不足,不能维持蜕膜发育,从而导致先兆流产;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增加先兆流产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不利于胚胎发育,也易引发先兆流产。
感染因素:孕妇感染某些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风疹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影响胚胎,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子宫收缩,引发先兆流产。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异常,如存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抗体攻击胎盘组织,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导致胚胎发育受损,出现先兆流产;同种免疫异常,孕妇对胚胎的免疫耐受不足,也可能引发先兆流产。
(三)环境因素
孕妇接触过多的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或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中,这些因素都可能损害胚胎,导致先兆流产。
三、先兆流产的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检查宫颈是否扩张,阴道内有无胚胎组织堵塞等情况,同时了解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是否相符。
(二)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如胎芽、胎心是否存在,孕囊的位置等。若胚胎发育不良,如胎芽过小、无胎心等,可能提示先兆流产。
(三)实验室检查
孕激素测定:测定血清孕激素水平,若孕激素水平较低,提示黄体功能不足,有先兆流产风险。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动态监测hCG的变化,若hCG翻倍不佳,可能提示胚胎发育异常,与先兆流产相关。
四、先兆流产的处理与注意事项
(一)一般处理
孕妇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但也不必绝对卧床到一动不动,可进行适当的床上肢体活动等。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先兆流产的症状。
(二)医疗干预
对于黄体功能不全导致的先兆流产,可补充孕激素进行治疗。若经过检查明确胚胎染色体异常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终止妊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后,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孕妇的身体状况和胚胎情况,由于高龄孕妇自身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孕期保健和相关检查。
有基础疾病孕妇:对于患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出现先兆流产,在处理先兆流产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确保基础疾病对妊娠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糖尿病孕妇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利于妊娠的继续或妥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