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形成的原因包括肝脏疾病相关(如肝硬化因多种因素致蛋白合成减少等、肝脏肿瘤影响结构功能等)、门静脉高压相关(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等)、低蛋白血症相关(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等)及其他少见原因(腹腔感染、淋巴回流障碍等),且不同原因涉及不同年龄与性别因素特点。
一、肝脏疾病相关原因
1.肝硬化:
病因与机制:多种因素可导致肝硬化,如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等)、长期大量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以病毒性肝炎为例,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在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脏合成蛋白功能下降,尤其是白蛋白合成减少,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容易从血管内渗出到腹腔形成腹水。一般来说,我国肝硬化患者中,乙肝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初始病因,约占相当大的比例。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概率不同,比如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若未及时规范治疗,也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而中老年人群由于长期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更容易因酒精性肝病等发展为肝硬化。性别方面,男性长期大量饮酒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因酒精性肝病导致肝硬化进而出现腹水的男性患者相对较多,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长期大量饮酒同样会增加患病风险。
2.肝脏肿瘤:
病因与机制:原发性肝癌等肝脏肿瘤性疾病,肿瘤组织生长迅速,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肿瘤细胞浸润肝脏组织,破坏肝窦和血管结构,导致门静脉高压,使得门静脉系统的液体漏出增加;同时肿瘤也会影响肝脏的蛋白合成等功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例如,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部分是在乙肝、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乙肝病毒持续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硬化,进而发生癌变。
年龄与性别因素:原发性肝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男性发病概率通常高于女性,但这也与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等有关。一些有长期乙肝病史的中老年男性,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密切监测。
二、门静脉高压相关原因
1.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
病因与机制: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的血栓形成、狭窄等情况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使门静脉压力升高。比如,腹部外伤可能导致门静脉分支血栓形成,血液回流不畅,门静脉压力升高后,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水。另外,肝内的血管病变,如肝静脉回流受阻(布加综合征),也会间接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因为肝静脉回流受阻会使门静脉血液回流到下腔静脉的阻力增加,从而引起门静脉高压,促进腹水形成。
年龄与性别因素:布加综合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中青年相对多见,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而由腹部外伤等导致的门静脉血栓形成,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性别也无明显特异性倾向,但外伤的发生可能与不同年龄、性别的活动方式等有关。
三、低蛋白血症相关原因
1.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病因与机制: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或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会出现蛋白质摄入不足。例如,长期素食且没有合理补充蛋白质的人,蛋白质摄入匮乏。另外,患有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肠炎、胃溃疡等,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导致机体合成白蛋白等蛋白质的原料缺乏,进而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腹腔形成腹水。
年龄与性别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营养摄入不足,更容易出现蛋白质缺乏相关问题;中老年人群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且如果存在胃肠道疾病等情况,也较易发生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特定倾向,但女性如果节食减肥等不合理饮食行为,可能增加营养摄入不足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引发腹水的风险。
四、其他少见原因
1.腹腔感染:
病因与机制:结核性腹膜炎等腹腔感染性疾病,炎症刺激会导致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同时炎症也会影响腹腔内液体的吸收等过程,从而形成腹水。比如,结核杆菌感染腹膜,引起腹膜的炎症反应,使腹膜分泌大量渗出液。
年龄与性别因素:结核性腹膜炎在各个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相对多见一些,性别差异不突出,但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可能因人群易感性等有所不同。
2.淋巴回流障碍:
病因与机制: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或后天性的如恶性肿瘤侵犯淋巴管等情况,可导致淋巴回流受阻。腹腔内淋巴管阻塞,淋巴液不能正常回流,就会漏入腹腔形成腹水。例如,某些腹腔恶性肿瘤转移侵犯淋巴管,引起淋巴管阻塞。
年龄与性别因素: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的淋巴回流障碍可见于儿童等不同年龄人群;后天性的恶性肿瘤侵犯淋巴管导致的淋巴回流障碍,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类型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