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与败血症不是一回事,二者在疾病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不同人群特点和生活方式影响等方面均有区别,白血病是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致全身感染,需分别通过不同检查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根据病程缓急和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等不同类型。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原始和幼稚髓系细胞大量增殖,影响正常造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则是粒细胞异常增殖。
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致病菌可包括细菌、真菌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致病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发病机制
白血病: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某些遗传性综合征患者白血病发病率增高;也与环境因素相关,长期接触苯等有机溶剂、接受大剂量电离辐射等可能增加白血病发病风险;此外,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白血病发生有关,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相关。其发病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异常,导致异常白细胞大量增生。
败血症:主要是病原体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繁殖。例如皮肤黏膜有破损时,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如皮肤疖肿搔抓后感染,细菌进入血液;或者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等,更容易发生败血症,病原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白血病:不同类型表现有差异,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常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贫血可导致面色苍白、乏力等;慢性白血病起病相对隐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脏明显肿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
败血症:常见症状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可伴有寒战;还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全身中毒症状;皮肤可出现瘀点,多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黏膜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不同致病菌引起的败血症可能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出现迁徙性病灶,如肺部脓肿、骨髓炎等。
诊断方法
白血病: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升高或降低,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骨髓穿刺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骨髓涂片可见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分型诊断。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通过骨髓穿刺可发现早幼粒细胞异常增多,伴有染色体t(15;17)易位等特征。
败血症:主要依靠血培养,血培养检出致病菌是确诊败血症的金标准。同时结合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还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患者有明确的感染灶,血培养阳性,结合全身中毒症状等可诊断为败血症。
治疗原则
白血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案,急性白血病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通过联合化疗药物诱导缓解,然后进行巩固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白血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等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对于适合的患者也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观察等待、化疗、免疫治疗等。
败血症: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同时要进行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纠正休克等。如果有迁徙性病灶,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脓肿引流等。
不同人群在白血病和败血症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特点,例如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治疗方案有其特殊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发生败血症时病情可能更凶险,治疗中需要更加关注器官功能等。在生活方式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白血病和败血症的发生风险,如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增强体质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免疫缺陷病等,需要更加注意预防感染,降低败血症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