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常见胃部疾病,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诊断靠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需针对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用四联疗法、调整生活方式,还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不同人群需个体化管理。
病因方面的相关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发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从而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感染,但儿童若感染幽门螺杆菌,若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引发非萎缩性胃炎,而且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多与家庭密切接触等生活方式有关。
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患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长期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的零食,也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老年人若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都可能损伤胃黏膜。
吸烟饮酒: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抑制胃黏膜分泌黏液,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饮酒者患非萎缩性胃炎的几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可能并无显著差异,但女性长期饮酒对胃黏膜的损伤可能在某些生理阶段(如经期、孕期等)更为敏感。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容易引发非萎缩性胃炎。不同年龄对药物的耐受及反应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服用药物后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相关问题;儿童一般应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因病情需要使用,需格外谨慎评估风险。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非萎缩性胃炎较少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这种情况在特定人群中可能有遗传易感性相关,年龄上并无特定的高发年龄段,但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
临床表现
腹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表现为间歇性隐痛,有的则是持续性钝痛。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常表现为哭闹、腹部不适等;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
腹胀:患者会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在进食后较为明显。无论是哪个年龄段,进食过多或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时都可能加重腹胀症状。
消化不良:可出现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症状。儿童若有非萎缩性胃炎,可能会出现挑食、生长发育受影响等情况;老年人消化不良可能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患有非萎缩性胃炎。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情况,还可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在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在麻醉等适当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问题;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前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通过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检测方法的选择可能会有所考虑,儿童一般更倾向于无创的尿素呼气试验;老年人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进行治疗。但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遵循用药规范,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不同年龄人群在生活方式调整上需要给予个性化指导,儿童需要家长协助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老年人则需要在家人的帮助下逐步调整,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对症治疗
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来保护胃黏膜,减轻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时要考虑其药物代谢特点等,儿童使用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病情的康复,不同人群要结合各自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