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癌是相对少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因涉及遗传、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肠梗阻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钡剂小肠造影、CT、MRI)和内镜检查(小肠镜、结肠镜);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预后与分期、治疗及时等有关,早期手术预后较好,晚期差,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
小肠癌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恶性肿瘤,相对较为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3%。
二、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小肠癌的发病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这类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肠道内容易形成息肉,进而发展为癌的概率较高。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细胞发生突变的几率增加,小肠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潜在诱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内经过细菌作用后可能产生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吸烟和酗酒也与小肠癌发病相关,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肠道黏膜,酗酒会影响肝脏对毒素的代谢,间接影响肠道健康。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在生活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比如男性吸烟、饮酒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从而增加小肠癌发病风险。
3.基础疾病因素:患有某些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等,病程较长的患者小肠癌发生风险会升高。因为肠道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胞恶变。
三、临床表现
1.腹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这是由于肿瘤生长导致肠道痉挛或侵犯周围组织引起。不同年龄段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难准确描述疼痛情况,需仔细观察其行为变化。
2.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便血,肿瘤侵蚀肠道血管可引起出血。少量出血时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呕血、暗红色血便等。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相对较弱等情况,若发生消化道出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3.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这是肿瘤本身以及周围组织反应形成的。但腹部肿块的触及情况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十二指肠部位的肿瘤可能较难触及腹部肿块,而空肠、回肠部位的肿瘤相对容易在腹部摸到。
4.肠梗阻:肿瘤生长导致肠道狭窄或堵塞时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儿童发生肠梗阻时,由于其肠道相对较细,更容易出现完全性肠梗阻,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钡剂小肠造影:通过口服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观察小肠的形态、蠕动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肿瘤可能容易漏诊。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小肠肠壁的增厚、肿块以及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和转移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对于小肠癌的诊断和分期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一些特殊部位的肿瘤,如十二指肠周围的肿瘤,MRI可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2.内镜检查
小肠镜检查:包括双气囊小肠镜、单气囊小肠镜等,可直接观察小肠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诊断小肠癌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肠道相对较细,进行小肠镜检查的难度较大,且需要更谨慎的操作。
结肠镜检查:主要用于检查直肠和结肠,但对于回肠末端的病变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通过结肠镜进入回肠末端进行观察和活检。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是小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局部切除术、肠段切除术等。对于能够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手术有望达到根治的目的。
2.化疗: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化疗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放疗:对于一些局部晚期的小肠癌患者,放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起到缩小肿瘤、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放疗也可能带来放射性肠炎等不良反应。
六、预后
小肠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小肠癌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总体来说,小肠癌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但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步,预后也在逐渐改善。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身体机能较差、合并症较多等原因,预后相对不如年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