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后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足部力线异常、慢性疼痛等问题。关节活动受限因骨折后长期固定致软组织粘连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足趾活动范围减小;肌肉萎缩是因患肢活动少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肌肉变细、力量减弱;创伤性关节炎由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等致关节软骨损伤退变,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足部力线异常因骨折复位不佳,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足部外观及步态异常;慢性疼痛因骨折部位愈合形成瘢痕或神经受损伤刺激,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足部持续或间断性疼痛。
一、关节活动受限
产生原因:骨折后长期固定会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等)粘连、挛缩,以及关节软骨的退变等。例如,跖骨骨折后长时间不活动,足趾关节的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会逐渐失去弹性,关节活动的范围就会受到限制。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折后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但如果固定不当也可能影响关节活动;成年人骨折后如果康复锻炼不及时或不规范,更容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等组织退变,骨折后恢复过程中关节活动受限的风险相对更高。生活方式上,受伤后缺乏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锻炼会加重受限情况。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既往关节疾病史,骨折后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更严重。
具体表现:足趾不能正常屈伸,比如跖趾关节或指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影响足部的正常抓地、行走等功能。
二、肌肉萎缩
产生原因: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肌肉缺乏有效的运动刺激,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跖骨骨折后,足部的肌肉,尤其是小腿和足部的小肌肉,如腓骨肌、足intrinsicmuscles等,由于活动量大幅下降,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肌肉体积逐渐变小。
影响因素:年龄越小,肌肉萎缩恢复相对可能越快,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也会影响肢体功能;成年人肌肉萎缩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肌肉本身量少,萎缩后恢复更困难。生活方式中,受伤后完全卧床或缺乏针对性的肌肉锻炼会加速肌肉萎缩。病史方面,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病史的患者,骨折后肌肉萎缩可能更明显。
具体表现:小腿或足部肌肉变细,触摸时感觉肌肉松软,力量减弱,比如足背伸或跖屈的力量下降。
三、创伤性关节炎
产生原因: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关节在日后的活动中异常摩擦,引起关节软骨的损伤、退变,进而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例如,2-3跖骨骨折时,如果骨折端对位对线不好,关节软骨受到异常应力,长期磨损后就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的关节软骨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骨折累及关节面,也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成年人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与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情况等密切相关;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退变,更容易在骨折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生活方式中,受伤后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关节会加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病史方面,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骨折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具体表现:受伤关节疼痛,尤其是在负重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后疼痛加剧,关节可能出现肿胀、压痛,活动时可闻及摩擦音,严重时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
四、足部力线异常
产生原因:跖骨骨折后复位不佳,导致足部的力线发生改变。例如,2-3跖骨骨折后,如果骨折端向内侧或外侧偏移,会使足部的受力分布不均,进而引起力线异常。
影响因素:年龄对力线异常的影响主要在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可塑性,儿童骨折后如果力线异常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产生更明显的问题;成年人力线异常一旦形成,较难自行纠正。生活方式中,受伤后不正确的行走姿势等会加重足部力线异常。病史方面,本身有足部畸形等病史的患者,骨折后力线异常的风险更高。
具体表现:足部外观可能出现异常,如足弓塌陷或增高,行走时出现步态异常,如跛行等,长期力线异常还可能导致其他关节的代偿性损伤。
五、慢性疼痛
产生原因:骨折部位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或者骨折周围的神经受到损伤、刺激等,导致慢性疼痛。例如,跖骨骨折后,骨折端周围的神经可能被牵拉、压迫或损伤,在愈合后仍会产生疼痛信号。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与成年人不同,儿童慢性疼痛可能表现为哭闹、活动减少等;成年人慢性疼痛持续时间可能较长;老年人慢性疼痛可能与合并其他疾病有关。生活方式中,长期行走、站立等活动会加重慢性疼痛。病史方面,有神经病变等病史的患者,骨折后慢性疼痛可能更严重。
具体表现:足部持续或间断性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休息时可能有所缓解,但活动后加重,疼痛性质可为隐痛、刺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