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非手术有牵引、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有髓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用空心钉等,股骨干骨折用交锁髓内钉)和钢板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不稳定时用,股骨干粉碎严重时用);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儿童患者治疗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老年患者兼顾骨折固定与骨质疏松治疗,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要评估全身状况、监测基础疾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一)牵引治疗
对于一些稳定性的股骨骨折,可采用牵引治疗。如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选用垂直悬吊皮肤牵引,利用重量和皮肤的摩擦力进行牵引复位,通过调整牵引重量和时间来达到骨折复位和固定的目的。对于成人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皮牵引或骨牵引,牵引期间需要密切观察骨折端的位置情况,一般牵引时间需较长,通常4-6周,同时要注意牵引并发症,如皮肤压疮、血管神经损伤等。
(二)外固定架固定
适用于开放性股骨骨折或污染较重、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骨折。通过在骨折两端的骨骼上穿针,然后连接外固定架来固定骨折端,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控制骨折端的移位,同时便于伤口的观察和处理,有利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但外固定架固定需要定期调整,以确保骨折端稳定。
二、手术治疗
(一)髓内固定
1.髓内钉固定
股骨颈骨折:对于年轻患者的股骨颈骨折,多采用髓内钉固定,如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可以从股骨颈的前外侧或后内侧钻入,通过3枚空心钉的固定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老年患者的股骨颈骨折,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可考虑髓内钉固定,如Gamma钉或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具有防旋作用,能更好地维持股骨颈骨折的复位和稳定,降低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股骨干骨折:常用的髓内钉有交锁髓内钉。通过在股骨两端开口,将髓内钉插入骨髓腔,然后利用交锁螺钉固定骨折端,这种固定方式具有弹性固定的特点,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骨折端的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同时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二)钢板螺钉固定
1.股骨颈骨折:对于一些不稳定的股骨颈骨折,也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但钢板固定会对骨折端的血运破坏相对较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可能较高,所以现在应用相对髓内钉固定较少。
2.股骨干骨折:对于骨折端粉碎严重、髓内钉固定困难的股骨干骨折,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但钢板固定属于坚强固定,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外固定和康复锻炼,而且钢板周围的骨皮质可能会出现萎缩等情况。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应开始康复治疗。对于下肢骨折,早期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二)中期康复
随着骨折端的初步稳定,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对于髋关节骨折患者,可进行髋关节的被动和主动屈伸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避免暴力。对于股骨干骨折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逐步增加负重。
(三)后期康复
骨折临床愈合后,要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和步态训练。通过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进行部分负重行走,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同时进行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四、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股骨骨折的治疗要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股骨干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如牵引或石膏固定,因为儿童骨骼的塑形能力较强,通过保守治疗大多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和肢体的长度,避免出现过度牵引导致肢体短缩等情况。对于儿童股骨颈骨折,由于儿童股骨头血运丰富,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仍需密切随访,防止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股骨骨折后治疗需要兼顾骨折的固定和骨质疏松的治疗。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以确保骨折端的稳定,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改善骨代谢,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股骨骨折患者,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情况,如控制血糖、血压等。手术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尽量减少手术对患者全身状况的影响。术后康复要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避免因康复锻炼导致基础疾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