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陈旧性骨折是指发生超3周的椎体骨折,成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畸形、少见神经功能障碍,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无症状或轻症状者休息康复锻炼、疼痛管理)和手术(有明显神经症状或严重畸形影响生活时)治疗。
成因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逐渐疏松,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比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骨质流失加快,更容易发生椎体陈旧性骨折,即使是轻微的外伤,如弯腰、咳嗽等,都可能引发椎体骨折,且由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弱,骨折后较易进入陈旧性阶段;儿童相对较少出现椎体陈旧性骨折,因为儿童骨质再生能力强,骨折愈合速度快,但如果有严重的创伤导致椎体骨折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也可能发展为陈旧性骨折,但相对老年人概率低很多。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且姿势不当的人群,腰部椎体承受较大压力,容易发生骨折,若骨折后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和正规治疗,就可能成为陈旧性骨折;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的人群,骨质质量差,发生椎体骨折后也较易转为陈旧性骨折;有吸烟习惯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不利于骨折的修复,增加了椎体陈旧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及转为陈旧性的可能性。
病史方面:有骨质疏松症病史的患者,本身骨密度降低,骨的微结构破坏,发生椎体骨折的概率较高,且骨折后愈合相对缓慢,更易形成陈旧性骨折;有椎体本身病变,如椎体肿瘤、结核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椎体的骨质强度和稳定性已受影响,在此基础上发生的骨折,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因为基础疾病的影响导致骨折修复不佳,进而成为陈旧性骨折。
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疼痛:患者可能会有腰部慢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表现为隐痛,有的在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除。老年人由于痛觉敏感度可能有所下降,疼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会有腰部不适的感觉;儿童若发生椎体陈旧性骨折,可能会出现腰部活动受限伴疼痛,在活动时疼痛明显,影响其正常的坐姿、站姿等。
脊柱畸形:长期的椎体陈旧性骨折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脊柱出现畸形,比如脊柱后凸畸形。老年人由于脊柱本身的退变,再加上陈旧性骨折引起的畸形,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驼背等外观改变,影响身体的平衡和活动功能;儿童发生脊柱畸形后,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受影响,且可能伴有脊柱相关的神经压迫等问题,影响神经功能。
神经功能障碍(少见情况):如果陈旧性骨折导致椎体错位明显,压迫到脊髓或神经根,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如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过一旦发生,对患者的影响较大,老年人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后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儿童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则会影响其运动发育和正常生活,需要及时干预。
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椎体的形态、高度等情况,能发现椎体是否有压缩等改变,但对于早期的陈旧性骨折可能不如CT和MRI敏感。通过X线可以看到椎体的轮廓是否规整,有无骨质破坏等情况,对于判断椎体陈旧性骨折的大致情况有一定帮助。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体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线的走行、椎体是否有碎骨片以及骨折对周围结构的影响等。可以明确椎体陈旧性骨折是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等具体类型,还能观察椎管内是否有骨片等压迫结构。
MRI检查:是诊断椎体陈旧性骨折较敏感的方法,通过MRI可以区分新旧骨折,因为陈旧性骨折在MRI上有其特定的信号表现,能更好地评估骨髓水肿情况、椎间盘与椎体的关系等。对于判断椎体陈旧性骨折的愈合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其他伴随病变有重要意义。
治疗相关原则(非具体药物使用指导)
保守治疗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是休息、康复锻炼等。老年人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同时进行适当的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等,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但锻炼要适度,避免加重损伤;儿童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的康复锻炼,促进脊柱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恢复,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弯腰等不良姿势。
疼痛管理: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超短波等,缓解疼痛症状。老年人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等情况;儿童进行物理治疗要选择合适的参数,确保安全有效。
手术治疗
当患者出现明显神经症状或脊柱畸形严重影响生活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椎体成形术等,通过手术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老年人手术时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确保手术安全;儿童手术则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脊柱生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