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有局部症状(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和少见全身症状(感染性可发热寒战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局部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治非感染性,抗生素治感染性),一般保守治疗可愈,严重时可能需手术治疗如切开引流。
一、骨膜炎的症状
(一)局部症状
1.疼痛
不同类型骨膜炎疼痛表现有差异。比如胫骨骨膜炎,多在运动后出现小腿疼痛,开始可能是隐痛,随着活动增多疼痛逐渐加重。一般是由于炎症刺激骨膜上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程度和活动量相关,活动时疼痛明显,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再次活动又会加重。
儿童发生骨膜炎时,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肢体不愿活动,家长可能发现孩子行走、运动时出现异常。
2.肿胀
炎症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从而引起肿胀。以膝关节骨膜炎为例,可看到膝关节周围肿胀,皮肤可能稍有发红,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肿胀部位有饱满感,按压时可有波动感(若积液较多)。
对于婴幼儿的骨膜炎,肿胀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但可通过观察肢体的形态变化来发现,比如双侧肢体对比,患侧可能有轻微增粗等表现。
3.压痛
在骨膜病变区域有明显压痛。例如跟骨骨膜炎,按压跟骨部位时患儿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反应,成人则能明确指出疼痛位置。
不同年龄人群压痛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痛觉敏感度和成人有差异,可能对压痛的反应更敏感,哭闹等表现更明显。
4.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局部炎症反应,患者活动会受到影响。像足部骨膜炎患者,行走时会因为疼痛而不敢正常发力,步态异常;肩关节骨膜炎患者,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会减小,比如外展、上举等动作受限。
儿童骨膜炎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表现为肢体运动减少,不愿意做原本能完成的动作,如儿童平时能正常跑跳,患骨膜炎后可能出现跑跳困难等情况。
(二)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下骨膜炎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少见。但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例如化脓性骨膜炎,由于细菌感染,身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出现体温升高,可达38℃-39℃甚至更高,同时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多数骨膜炎为非感染性,全身症状不明显。
二、骨膜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患病部位需要充分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进一步损伤骨膜。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应减少行走、跑步等下肢负重运动,让受伤的骨膜有恢复的时间。
儿童患者由于活泼好动,家长要注意引导其减少患侧肢体的活动,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有利于骨膜炎症的消退。
2.局部制动
可以使用支具、绷带等对患病部位进行制动。比如膝关节骨膜炎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固定,限制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从而减轻骨膜的刺激。
对于婴幼儿的骨膜炎,制动相对困难,可通过轻柔的抱持、减少肢体不必要的活动来达到类似制动的效果,避免骨膜受到更多刺激。
3.物理治疗
热敷:在骨膜炎的急性期过后(一般是48-72小时后),可进行热敷。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症吸收。例如用温毛巾热敷膝关节周围,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冷敷:在骨膜炎急性期(通常是受伤后的72小时内),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隔2-3小时可敷一次。
超短波治疗:利用超短波的温热效应和生物效应,促进局部炎症消退,改善组织营养。超短波治疗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根据病情决定治疗的频率和疗程。
儿童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强度,避免烫伤或过度刺激,比如儿童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超短波治疗的参数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进行调整。
(二)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谨慎,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和成人不同,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非感染性骨膜炎可根据情况选用此类药物来减轻症状。
抗生素: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要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青霉素敏感,则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但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尤其是儿童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疗程等。
(三)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骨膜炎通过保守治疗可治愈,手术治疗较少应用。但如果骨膜炎病情严重,出现骨膜下脓肿等情况,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开引流术,将脓肿切开,排出脓液,以控制感染,促进炎症消退。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要进行精心护理,包括伤口的清洁、换药等,儿童患者术后护理要更加细致,防止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