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包括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长期固定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不同年龄人群及有无基础病史等影响)、慢性疼痛(骨折愈合不良等致痛,各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影响)、肌肉萎缩(患肢废用致肌肉萎缩,儿童与老年人恢复有别,生活方式及神经系统病史影响)、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血液供应不足等致,年龄、生活方式及代谢性疾病影响)、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累及关节面致,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肥胖病史影响)。
一、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
发生机制:骨折后长期固定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例如,上肢骨折后若长时间不活动,肩关节可能因周围软组织粘连而出现活动范围减小,无法自如地进行外展、内旋等动作;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可能会发生僵硬,致使屈伸困难。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骨折后若固定时间过长,由于其自身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也可能因过度制动导致关节僵硬相对恢复较慢;老年人骨折后关节僵硬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恢复更困难,这与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以及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有关。生活方式方面,受伤后缺乏及时、合理的康复锻炼会显著增加关节僵硬的发生风险。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恢复可能更缓慢,因为糖尿病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
二、慢性疼痛
发生机制:骨折部位愈合不良、神经损伤或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等都可能导致慢性疼痛。比如骨折端存在微小移位,长期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骨折时合并神经损伤,神经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放电导致疼痛;骨折周围软组织在损伤修复后形成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的牵拉等可引发慢性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上,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有所不同,但慢性疼痛在各年龄段骨折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只是老年人可能因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使疼痛持续时间更长。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女性在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骨折后慢性疼痛的感受和表现可能会因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略有不同。生活方式中,受伤后过度活动或活动不足都可能影响疼痛程度,过度活动可能加重损伤部位的刺激,活动不足则可能导致组织修复不良而加重疼痛。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骨折后更易出现慢性疼痛,因为骨质疏松会影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修复环境。
三、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骨折后患肢长期得不到有效使用,肌肉废用性萎缩。例如上肢骨折后,由于无法正常活动,手臂肌肉会逐渐变得松弛、体积减小;下肢骨折后,腿部肌肉也会出现萎缩,导致肌肉力量下降。
影响因素:儿童肌肉萎缩相对恢复较快,因为儿童肌肉的再生能力较强,但如果固定时间过长也会影响肌肉正常发育。老年人肌肉萎缩恢复难度大,本身肌肉量就随年龄增长而减少,骨折后废用性萎缩会进一步加重,且恢复过程缓慢。生活方式上,受伤后缺乏针对肌肉的康复训练是导致肌肉萎缩的重要原因,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肌肉萎缩。有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骨折后肌肉萎缩可能更明显,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能本身就影响肌肉的营养和功能调节。
四、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发生机制: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足、感染、固定不牢固等原因可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比如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会阻碍愈合;局部感染会破坏骨折部位的正常修复环境;内固定或外固定不稳定会使骨折端不断受到微动,影响愈合。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折相对容易愈合,但如果儿童骨折合并严重损伤或存在影响愈合的因素,也可能出现延迟愈合;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差、骨质量下降等原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发生率较高。生活方式中,吸烟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风险;酗酒也会对骨代谢等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骨折愈合。有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骨折后愈合会受到影响,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影响钙磷代谢等,不利于骨折修复。
五、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骨折累及关节面,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关节软骨损伤,长期磨损后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例如股骨髁骨折后如果关节面复位不佳,关节活动时软骨不断受到摩擦、撞击,逐渐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和活动受限等表现。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关节软骨还在发育中,骨折累及关节面后对未来关节功能影响更大,可能更早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相关症状;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已有一定退变,骨折后更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且症状可能更严重。性别差异不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变化可能使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受伤后过早负重或过度使用受伤关节会加重创伤性关节炎的进展,合理控制关节活动量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有肥胖病史的患者,体重过大增加关节负重,会促进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