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的疼痛、关节肿胀、晚期关节畸形及活动受限等;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等,MRI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等病变;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血沉和C-反应蛋白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关节液检查可见关节液清亮或微浊等,需综合这些结果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临床表现
1.疼痛:早期多为轻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为持续性,甚至休息时也会出现疼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因关节退变,疼痛更易在活动后加重,女性可能在绝经后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病情进展相对更快。肥胖人群膝关节负重增加,疼痛出现更早且更明显。有膝关节外伤病史者,骨性关节炎发病可能更早。
2.关节肿胀:早期一般不明显,病情进展时可因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等出现肿胀,可伴有局部温度升高。不同性别肿胀表现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关节内环境,导致肿胀程度可能有变化。儿童罕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若有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等病史,可能出现关节肿胀等表现。
3.关节畸形:晚期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等畸形,如O型腿或X型腿。年龄较大患者关节退变严重,畸形更易出现,女性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等风险增加,可能加重畸形进展。有膝关节骨折等病史患者,后期发生骨性关节炎畸形的风险更高。
4.活动受限:早期表现为活动时关节卡顿,后期可出现活动范围逐渐减小,不能完全伸直或屈曲。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受限程度不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者,活动受限出现更早且更严重。儿童若有膝关节病变,活动受限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及日常活动。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标准正位和侧位片: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这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重要的X线表现,由于关节软骨磨损,关节间隙宽度减小。不同年龄人群关节间隙正常宽度有差异,一般成人膝关节间隙正位约4-5mm,侧位约3-4mm,随年龄增长,关节间隙有逐渐变窄趋势。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可能导致骨质结构改变,影响X线对关节间隙判断的准确性。肥胖患者因体重因素,关节软骨承受压力大,关节间隙变窄可能更早被发现。有膝关节手术史者,X线表现可能因手术改变而复杂。
骨赘形成:关节边缘可见骨赘,即骨质增生,是机体对关节退变的修复反应。年龄较大患者骨赘更易出现,女性在更年期后骨代谢变化,骨赘形成可能加速。肥胖人群骨赘形成可能与关节长期过度负重有关。
软骨下骨硬化:表现为关节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是因为软骨下骨为适应关节力学改变而发生的骨质代偿性增生。不同性别软骨下骨硬化程度可能因激素等因素有差异,老年患者软骨下骨硬化更常见,有膝关节创伤病史者软骨下骨硬化可能更早出现。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的损伤、滑膜病变及骨髓水肿等情况。对于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MRI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的磨损程度、半月板的损伤情况等。在年龄较小的特殊人群中,若怀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MRI检查能更精准地评估病变情况,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MRI检查相对更安全,可用于评估膝关节病变。肥胖患者因关节结构复杂,MRI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病变情况。有膝关节慢性疼痛病史者,MRI有助于明确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少数患者炎症明显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无明显改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基本一致,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白细胞可能有生理性轻度升高,需注意与病理性升高鉴别。肥胖患者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有膝关节感染性疾病合并骨性关节炎时,血常规可能出现异常。
2.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一般情况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沉和C-反应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若合并炎症反应时可升高。不同性别患者这两项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老年患者若合并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影响这两项指标的结果判断。肥胖人群若同时合并代谢性炎症,可能导致血沉和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有膝关节外伤后感染风险者,需密切监测这两项指标变化。
3.关节液检查: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可见关节液清亮或微浊,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单核细胞为主。对于鉴别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疾病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人群关节液成分基本相似,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关节液可能有轻微变化,肥胖患者关节液检查结果可能因关节负重等因素有一定影响。有膝关节穿刺史者,关节液检查需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结果,来综合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