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中度脂肪肝需从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了解生活方式(饮食、运动、饮酒)及基础疾病史;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体型、皮肤)和腹部触诊;实验室检查包括生化检查(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血清学检查(血清铁蛋白);影像学检查有腹部B超(常用筛查)、CT(准确性高但有辐射)、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敏感性高等但费用高),综合多方面评估来准确诊断中度脂肪肝。
一、病史采集
1.生活方式相关
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包括是否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如是否经常摄入大量油炸食品、甜食等。因为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是导致中度脂肪肝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此类饮食会使体内脂肪堆积增多。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饮食对脂肪肝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若长期高热量饮食且运动不足,更容易患脂肪肝;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若不注意饮食和运动,也可能增加脂肪肝风险。
询问运动情况,是否长期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脂肪无法有效消耗而在肝脏堆积。比如办公室人群长时间久坐,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患中度脂肪肝的风险相对较高。
了解饮酒情况,有无长期饮酒史,每日酒精摄入量是多少。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从而引发脂肪肝,男性和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不同,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持续5年以上就可能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2.病史相关
询问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史。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也容易在肝脏沉积形成脂肪肝。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其脂肪肝的发生发展情况可能不同,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并发症,脂肪肝的病情可能更为复杂。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
观察患者的体型,是否有肥胖表现,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BMI≥28kg/m2考虑为肥胖,肥胖是中度脂肪肝的常见伴随表现之一。对于儿童,BMI有相应的年龄-性别标准值,若超过同年龄、同性别BMI的95百分位则需警惕肥胖相关疾病包括脂肪肝。
检查皮肤情况,部分脂肪肝患者可能有皮肤黄染,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异常,但皮肤黄染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需要进一步鉴别。
2.腹部检查
触诊腹部,中度脂肪肝患者可能有肝脏肿大,质地一般为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偏软。但肝脏肿大也可见于其他肝脏疾病,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能轻度升高,也可能正常,这取决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一般来说,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线粒体,当肝细胞损伤时,ALT首先升高,线粒体损伤时AST升高更明显。
血脂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能降低,提示存在脂质代谢紊乱,而脂质代谢紊乱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年龄人群血脂正常范围不同,例如老年人的血脂正常范围相对更严格控制在较低水平,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血糖检查:对于怀疑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了解血糖水平及近期血糖控制情况,因为糖尿病与脂肪肝常常相互影响。
2.血清学检查
血清铁蛋白:部分脂肪肝患者血清铁蛋白可能升高,铁蛋白是体内铁储存的指标,铁过载可能参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
是诊断脂肪肝常用的筛查方法。中度脂肪肝在B超下的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深部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B超检查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但对于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厚,可能会影响B超对肝脏实质回声的判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不同体型的人群,B超检查脂肪肝的准确性会有差异,例如消瘦人群的B超检查相对更清晰。
2.CT检查
肝脏密度低于脾脏密度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依据之一。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有一定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筛查方法,在B超检查可疑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肝脏情况时可选择CT检查。对于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应严格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
MRI对脂肪肝的诊断敏感性较高,磁共振弹性成像可以评估肝脏的硬度,有助于判断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及肝纤维化情况。但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使用。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准确诊断中度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