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因颈椎间盘退变等致髓核等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关组织引发症状的疾病,病因有年龄、损伤、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等,病理分型有侧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保持良好姿势、适度锻炼等预防,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方面。
一、定义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发生退变后,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等结构突出,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根、血管等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椎间盘弹性降低,容易发生突出。例如,30-40岁以后,颈椎间盘退变开始明显加速。
2.损伤:
慢性损伤: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工作、伏案学习等,使颈椎处于过度前屈的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椎间盘慢性损伤,进而引发突出。
急性损伤:颈部受到急性的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使原本已有退变的椎间盘进一步突出,或使原本正常的椎间盘发生突出。
3.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管径相对狭窄时,椎间盘即使轻度突出,也容易压迫脊髓、神经根等结构,从而引发相应的症状。
三、病理分型
1.侧方型:突出部位偏向颈椎间盘的侧方,常压迫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如上肢肌力下降、手指麻木等。
2.中央型:突出部位在颈椎间盘的中央,主要压迫脊髓,可出现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大小便失禁等脊髓受压的症状。
3.旁中央型:突出部位介于侧方型和中央型之间,同时压迫神经根和脊髓,可表现为单侧神经根受压症状及同侧脊髓受压症状。
四、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
疼痛: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肢,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放射性痛。例如,疼痛可从颈部沿上臂外侧放射至前臂桡侧、手指等部位。
麻木:上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木感,如拇指、食指麻木等。
肌力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肢肌肉力量减弱,如握力减退,不能完成精细动作等。
2.脊髓型
运动障碍:下肢可出现行走困难,如行走时有踩棉花感,步态不稳,容易摔倒;上肢可出现精细动作障碍,如持物不稳等。
感觉障碍:四肢可出现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可出现痛觉、温度觉等感觉异常。
大小便功能障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或排尿、排便困难等。
3.交感神经型:可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交感神经症状。
4.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作,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颈椎的整体状态。
CT检查:能清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观察椎管的形态及骨质增生情况。
MRI检查:对颈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是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突出的椎间盘与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关系。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休息:急性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颈部的活动,避免加重椎间盘的损伤。
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压迫,缓解症状。适用于神经根型等部分患者,但脊髓型患者一般不建议牵引。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疼痛和炎症;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等。
2.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进行性脊髓受压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目的是解除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压迫,恢复颈椎的稳定性。
七、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例如,使用电脑时,应使屏幕与眼睛保持合适的距离,颈椎保持正直。
2.适度颈部锻炼:进行一些适合颈椎的锻炼,如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运动的幅度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损伤颈椎。
3.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的高度要合适,一般以仰卧时枕高约一拳高(约10cm左右),侧卧时枕高约一拳半高为宜,使颈椎在睡眠时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
4.避免颈部外伤:在进行体育活动、乘坐交通工具等时,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受到突然的扭伤或撞击。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预防和应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时需要注意不同方面。例如,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更要注重保持良好姿势和定期进行颈部锻炼;对于有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人群,要更加注意避免颈部的急性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