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因颈椎间盘退变等致髓核等超出范围刺激压迫神经等,有退变、损伤、遗传等病因,具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受压等表现,靠X线、CT、MRI诊断,可非手术(休息、牵引、物理、药物)或手术治疗,要保持良好姿势、适度锻炼、避免外伤、定期体检预防。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发生退变后,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等结构超出正常范围,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神经、脊髓等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颈椎由7个椎体、6个椎间盘及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结构组成,椎间盘起到缓冲震荡、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一般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颈部外伤等因素,椎间盘的纤维环可能破裂,髓核突出。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退变因素:随着年龄增加,颈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韧性下降,这是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一般人到30岁左右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迹象,50岁左右大部分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
损伤因素:急性损伤如颈部受到猛烈的撞击、过度的屈伸等;慢性损伤如长期反复的颈部劳损,像长期低头工作、长时间使用电脑等,这些都容易导致颈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例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变和突出。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其家族中亲属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概率相对较高,但目前具体的遗传机制还不是完全明确。
三、临床表现
神经根受压表现:如果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患者会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比如压迫颈神经根,可出现颈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肢,伴有上肢的麻木,手指感觉异常等。疼痛往往在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时加重。
脊髓受压表现:当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脊髓时,患者会出现四肢无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双手精细动作障碍,如拿东西不稳、写字不灵活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交感神经受压表现:少数患者由于椎间盘突出刺激交感神经,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心慌、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症状。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或反弓,椎体有无骨质增生等情况,初步判断颈椎的整体结构情况,但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显示不如CT和MRI清晰。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以看到椎体后缘、小关节等结构的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
MRI检查:是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还能看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等,是无创且精准的检查方法。
五、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休息: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颈部的活动,避免加重椎间盘的损伤。比如卧床休息,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左右为宜,保持颈部的正常生理曲度。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脊髓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调整,一般牵引重量从3-5kg开始,逐渐增加,但不宜过重。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理疗等。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避免暴力按摩,以免加重损伤;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可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不同人群的药物禁忌,比如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谨慎。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脊髓受压表现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路减压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六、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期低头。例如使用电脑时,电脑屏幕应与眼睛保持水平,座椅高度要合适,使腰部和颈部都能得到良好的支撑。
适度颈部锻炼:进行一些适合的颈部锻炼,如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锻炼的幅度和强度,避免过度锻炼造成颈部损伤。可以每天进行几次简单的颈部活动,每次活动几个回合。
避免颈部外伤:在进行体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受到剧烈的撞击等外伤。比如进行篮球、足球等运动时佩戴合适的颈部保护装备。
定期体检:尤其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颈部的影像学检查,如颈椎X线、MRI等,以便早期发现颈椎间盘的退变等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