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1.病史采集:关注各年龄段、性别、诱因、症状特点,如中青年女性易发病,有腰部突然扭转等诱因,突发下腰部一侧剧烈疼痛且不过膝。
2.体格检查:有腰椎小关节压痛、脊柱活动受限,特定腰部活动试验可诱发疼痛。
3.影像学检查:X线用于排除其他疾病,部分可见小关节改变;CT可清晰显示小关节结构,MRI助鉴别腰椎间盘病变。
二、治疗
1.非药物治疗
-手法复位: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成年人,通过手法调整紊乱小关节,恢复正常解剖位置。
-卧床休息:发病初期疼痛剧烈者适用,卧硬板床,注意正确体位,时间依病情定。
-物理治疗: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红外线照射、中频电疗等改善局部状况,儿童用理疗仪器注意参数设置。
2.药物治疗:优先非药物治疗,疼痛剧烈时可短时间用非甾体抗炎药,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一、诊断
1.病史采集:关注各年龄段、性别、诱因、症状特点,如中青年女性易发病,有腰部突然扭转等诱因,突发下腰部一侧剧烈疼痛且不过膝。
2.体格检查:有腰椎小关节压痛、脊柱活动受限,特定腰部活动试验可诱发疼痛。
3.影像学检查:X线用于排除其他疾病,部分可见小关节改变;CT可清晰显示小关节结构,MRI助鉴别腰椎间盘病变。
二、治疗
1.非药物治疗
手法复位: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成年人,通过手法调整紊乱小关节,恢复正常解剖位置。
卧床休息:发病初期疼痛剧烈者适用,卧硬板床,注意正确体位,时间依病情定。
物理治疗: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红外线照射、中频电疗等改善局部状况,儿童用理疗仪器注意参数设置。
2.药物治疗:优先非药物治疗,疼痛剧烈时可短时间用非甾体抗炎药,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一、诊断
1.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女性相对更易发生,可能与女性腰部活动特点及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
诱因:多有腰部突然扭转、姿势不当等诱因,如突然弯腰搬重物、剧烈咳嗽、乘车急刹车时腰部的异常活动等。
症状特点:询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等,患者常诉腰部突然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多位于下腰部一侧,可牵涉到臀部及大腿后外侧,但一般不过膝。
2.体格检查
压痛:在腰椎小关节处有明显压痛,可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改变。
脊柱活动受限:患者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尤其是旋转和侧屈活动,由于疼痛和小关节的紊乱,导致腰部不能自如活动。
特殊试验:如“4”字试验等一般无特异性,但一些特定的腰部活动试验可能诱发疼痛,有助于辅助诊断。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多数患者X线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改变,可用于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他疾病。部分患者可能显示腰椎小关节间隙改变、关节突位置异常等,但这些改变并非特异性诊断依据。
CT及MRI检查:CT可更清晰地显示腰椎小关节的结构,如关节突的形态、关节间隙等;MRI主要用于排除腰椎间盘病变等情况,一般不作为诊断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常规检查,但在鉴别诊断时有重要价值。
二、治疗
1.非药物治疗
手法复位:
适用人群:一般情况较好的成年人,儿童及老年人需谨慎操作。对于成年人,通过专业的腰椎手法复位,如腰部斜扳法等,可调整紊乱的小关节,恢复其正常解剖位置,缓解疼痛和改善活动受限。但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和力度,避免造成损伤。
原理:利用手法的力量,对腰椎小关节进行调整,纠正其错位,解除关节滑膜的嵌顿等,从而恢复腰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结构。
卧床休息:
适用情况:发病初期疼痛较剧烈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卧床休息可减轻腰部肌肉的紧张,缓解疼痛。一般建议卧硬板床休息,卧床时间根据病情轻重而定,轻者可卧床1-2天,重者可卧床2-3周。
注意事项:卧床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一般采取仰卧位,可在膝下垫一薄枕,使腰部肌肉放松。
物理治疗:
热敷: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尝试,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通过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一般可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温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原理:热效应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缓解肌肉紧张。
理疗仪器:如红外线照射、中频电疗等。红外线照射可穿透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中频电疗可通过电流刺激,缓解肌肉疼痛和促进炎症吸收。不同年龄段患者使用时要注意仪器的参数设置,儿童使用时要选择儿童专用的理疗模式,避免电流强度过大等造成不适。
2.药物治疗: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若疼痛较剧烈,可根据情况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谨慎使用,尤其要注意儿童和特殊体质患者的用药禁忌。如成年人疼痛明显时可短时间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但要避免长期大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