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中老年人常见慢性关节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发病机制相关,有疼痛、肿胀、僵硬、畸形等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非药物方面包括运动治疗(适度运动增强肌肉力量等)和物理治疗(热敷、理疗仪器治疗等),老年及肥胖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软骨中的蛋白多糖含量减少,水分丢失,软骨弹性降低,更容易受到损伤。老年人关节软骨磨损、退化明显,是退行性骨关节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例如,统计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患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人。
性别因素:在绝经前,女性患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概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关节软骨的代谢,使得女性患退行性骨关节病的风险增加,尤其是膝关节等部位。
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因素:长期过度运动或运动方式不当会增加关节的磨损。比如,经常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跳跃等运动的人群,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受到的应力较大,关节软骨磨损加速,更容易引发退行性骨关节病。相反,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减弱,对关节的保护作用降低,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体重因素: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的负荷,尤其是下肢关节。过多的体重会使膝关节、髋关节等承受更大的压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和退变,从而提高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病几率。例如,肥胖人群患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概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很多。
病史因素:既往有关节创伤史的人,如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会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力学关系,使得关节在日后更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例如,关节骨折后如果复位不佳,会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引起关节软骨的异常磨损,进而引发退行性骨关节病。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疼痛:早期疼痛多为轻微的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与病变关节相关,如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常表现为膝关节疼痛,髋关节病变则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内侧等部位。
关节肿胀:关节肿胀可能是由于关节积液、滑膜增生等原因引起。在病情活动期,关节滑膜受到炎症刺激,会分泌过多的滑液,导致关节肿胀,同时伴有局部温度升高。
关节僵硬: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会出现僵硬感,活动后可缓解,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但随着病情发展,僵硬时间可能会延长。
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手指关节的变形等。这是由于关节软骨严重破坏,骨质增生和关节周围组织的异常改变导致关节结构发生改变。
诊断相关因素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常用方法。X线片上可看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关节面囊性变等典型表现。例如,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X线片可见关节间隙不均匀变窄,髁间嵴及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更为清晰。可以发现关节软骨的退变、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症等情况,有助于更早地发现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变。
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如检查关节的活动度、有无压痛、畸形等,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诊断退行性骨关节病。例如,医生检查膝关节时,会观察膝关节的肿胀情况、压痛部位、浮髌试验是否阳性等,再结合X线或MRI结果来明确诊断。
治疗相关原则(非药物主要方面)
运动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对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减轻关节负荷。例如,游泳是一种对关节负荷较小的运动,适合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通过游泳可以锻炼关节周围的肌肉,同时不增加关节的压力;对于膝关节病变患者,还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等,增强股四头肌力量来保护膝关节。但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和肌肉紧张。例如,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热敷病变关节,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理疗仪器治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红外线照射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超声波治疗可以起到软化组织、缓解疼痛的作用。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在进行运动和物理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运动损伤;在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等情况发生。对于肥胖的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减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从而降低关节负荷,延缓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