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先兆子痫核心症状为血压异常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两次间隔≥4小时)、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或随机尿蛋白+)、器官功能受损(含神经系统、肝脏、血液系统、肾脏功能异常);高危人群包括有基础疾病(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相关因素(多胎妊娠、初产妇、妊娠间隔异常)、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肥胖、家族史、高龄孕妇);特殊人群中高龄、多胎妊娠、合并慢性疾病、既往先兆子痫病史孕妇需加强监测与管理;非药物干预与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睡眠管理)、钙与维生素D补充、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
一、孕期先兆子痫的核心症状及表现
1.1血压异常升高
孕期先兆子痫的核心特征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需满足两次测量间隔≥4小时。若基础血压正常,孕20周后血压突然升高,或原有高血压者血压进一步升高(如收缩压增加≥30mmHg、舒张压增加≥15mmHg),均需警惕。血压升高是先兆子痫的早期信号,可能伴随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1.2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或随机尿蛋白(+)是诊断先兆子痫的关键指标。蛋白尿反映肾脏血管内皮损伤,通常与血压升高同步出现。若孕妇无基础肾脏疾病,孕20周后首次出现蛋白尿,需高度怀疑先兆子痫。
1.3器官功能受损表现
1.3.1神经系统症状:持续性头痛(尤其是前额或枕部)、视物模糊(如闪光感、黑矇)、上腹部疼痛(右季肋区为主)是先兆子痫的典型表现,提示脑水肿或肝包膜受牵拉。
1.3.2肝脏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升高(通常≥2倍正常值上限),可能伴随血小板减少(PLT<100×10/L),提示HELLP综合征风险。
1.3.3血液系统异常:血小板减少(PLT<100×10/L)或溶血(LDH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需警惕严重并发症。
1.3.4肾脏功能损伤:血肌酐升高(>1.1mg/dL)或尿酸水平异常(>4.6mg/dL)可能提示肾血管痉挛。
二、高危人群及风险因素
2.1基础疾病相关
2.1.1慢性高血压:孕前即存在高血压者,先兆子痫风险增加3~5倍。
2.1.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风险更高。
2.1.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胎盘血管病变风险显著升高。
2.2妊娠相关因素
2.2.1多胎妊娠:双胎妊娠者先兆子痫风险较单胎增加2~3倍。
2.2.2初产妇:首次妊娠者风险高于经产妇。
2.2.3妊娠间隔过短或过长:两次妊娠间隔<6个月或>10年者风险增加。
2.3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
2.3.1肥胖:孕前BMI≥30kg/m2者风险增加2倍。
2.3.2家族史:母亲或姐妹有先兆子痫病史者,风险增加3倍。
2.3.3高龄孕妇:年龄≥35岁者风险较20~29岁孕妇升高。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3.1高龄孕妇(≥35岁)
需加强产前监测,建议从孕12周开始每2~4周测量血压、尿蛋白,孕28周后每周监测。若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需联合内科医生共同管理。
3.2多胎妊娠孕妇
双胎或三胎妊娠者需更早(孕16周)开始监测血压及尿蛋白,并注意控制体重增长(建议每周≤0.5kg)。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3.3合并慢性疾病孕妇
3.3.1慢性高血压患者:孕前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孕早期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选用甲基多巴或拉贝洛尔。
3.3.2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以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风险。
3.4既往先兆子痫病史孕妇
再次妊娠时需从孕12周开始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并联合钙剂补充(每日1.5~2g),以降低复发风险。
四、非药物干预与预防措施
4.1生活方式调整
4.1.1饮食管理: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豆类),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每日钠摄入量<2.4g。
4.1.2运动干预:孕中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改善血管弹性。
4.1.3睡眠管理: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胎盘灌注。
4.2钙与维生素D补充
每日补充钙剂1.5~2g及维生素D400~800IU,可降低先兆子痫风险约50%(基于COCHRANE系统评价)。
4.3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
对高危人群(如既往病史、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孕12~16周开始每日服用75~150mg阿司匹林,可持续至孕36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