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需立即评估神经功能,无神经症状者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及稳定性,紧急处理需保持平卧位、固定躯干并就医,合并开放性伤口需止血;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神经损伤且骨折稳定的患者,包括卧床休息、支具固定和康复训练;存在神经损伤症状、骨折不稳定等情况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脊髓减压术等;药物治疗可用非甾体抗炎药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理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情绪;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合并慢性病者需特别注意;预防需避免高能量损伤、补充钙和维生素D,长期管理需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
一、腰椎骨折的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1.1评估伤情严重程度
腰椎骨折需立即评估神经功能是否受损,若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或鞍区感觉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需紧急就医。若仅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无神经症状,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明确骨折类型(如压缩性骨折、爆散性骨折)及稳定性。
1.2紧急处理原则
患者需保持平卧位,避免随意搬动,尤其禁止单人抱扶或扭曲腰部,防止骨折块移位加重脊髓损伤。可用硬板床或平板固定躯干,颈部与躯干保持直线,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若合并开放性伤口,需用干净布料覆盖止血,避免直接按压。
二、腰椎骨折的保守治疗
2.1适应症
适用于无神经损伤、骨折稳定(如单纯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丢失<50%)且全身状况允许的患者。
2.2具体措施
2.2.1卧床休息
需严格卧床6~8周,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侧卧或俯卧。卧床期间需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使用轴线翻身法(保持头、颈、胸、腰、臀在同一轴线上),防止压疮。
2.2.2支具固定
卧床期后需佩戴胸腰骶支具(TLSO)3~6个月,支具需定制以贴合腰部曲线,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避免长期依赖导致肌肉萎缩。
2.2.3康复训练
卧床期可进行踝泵运动(每小时10~15次)预防深静脉血栓;2周后开始五点支撑法(仰卧位,以头、双肘、双足为支点抬起臀部)训练腰背肌;6周后逐渐过渡到三点支撑法及飞燕式训练。
三、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3.1手术指征
存在神经损伤症状、骨折不稳定(如爆散性骨折、椎体高度丢失>50%)、保守治疗无效或合并椎管占位者需手术。
3.2手术方式
3.2.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凸成形术(PKP)
适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研究显示,PVP术后疼痛VAS评分(0~10分)平均下降5~7分,但需警惕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约10%~15%)。
3.2.2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于爆散性骨折或合并椎管狭窄者,通过植入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恢复脊柱稳定性。术后需佩戴支具3个月,避免过早负重。
3.2.3脊髓减压术
若骨折块压迫脊髓,需行椎板切除减压,同时行内固定。术后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四、药物治疗与辅助治疗
4.1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但需注意胃肠道及心血管副作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双膦酸盐、地舒单抗)。
4.2物理治疗
术后2周可开始低频脉冲电刺激、超声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红外线照射缓解肌肉痉挛。
4.3心理干预
长期卧床易引发焦虑、抑郁,需通过心理评估及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5.1老年人
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预防再次骨折;卧床期间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可穿弹力袜或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5.2孕妇
妊娠期腰椎骨折需优先考虑胎儿安全,避免X线检查,优先选择MRI;手术需在产科及骨科联合评估下进行。
5.3儿童
儿童腰椎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如车祸)引起,需警惕脊柱生长板损伤,手术需保留生长潜力;康复期需避免过早负重影响脊柱发育。
5.4合并慢性病者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防止伤口感染;冠心病患者需评估心功能,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肺栓塞。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6.1预防措施
避免高处坠落、车祸等高能量损伤;骨质疏松人群需补充钙(1000~1200mg/d)及维生素D(800~1000IU/d),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T值<-2.5需干预)。
6.2长期随访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X线或CT,评估内固定物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每年进行骨代谢指标检测(如血钙、磷、碱性磷酸酶)。
6.3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弯腰提重物;肥胖者需减重(BMI控制在18.5~23.9kg/m2);吸烟者需戒烟以改善骨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