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是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致骨质拉断引起,常发于特定部位,运动相关及外伤是病因,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预后与治疗及时与否相关,可通过运动前准备和注意运动安全来预防。
一、定义
撕脱性骨折是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使肌肉、肌腱附着处的骨质被拉断而引起的骨折。常发生于肌腱或韧带相对附着点的骨骼部位,比如常见于踝关节、膝关节、手指等部位。
二、病因
1.运动相关
青少年群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强度和韧性相对较弱,在剧烈运动时,如篮球运动中突然的急停、变向,足球运动中的快速奔跑、转身等动作,肌肉快速收缩,容易导致撕脱性骨折。例如在篮球比赛中,球员突然起跳争球后落地不稳,脚部肌肉猛烈收缩可能引发踝关节撕脱性骨折。
成年人:长期运动导致肌肉、韧带劳损,在运动时也可能发生撕脱性骨折。比如经常进行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若动作不当,就容易出现此类骨折。
2.外伤因素
意外摔倒:当身体摔倒时,局部肌肉突然用力去缓冲或维持身体平衡,可能导致撕脱性骨折。例如老年人不慎摔倒,手部撑地时,手部相关肌肉剧烈收缩可能引起手指或手腕部位的撕脱性骨折。
暴力撞击:直接的外力撞击身体某部位,使肌肉或韧带受到过度牵拉,从而引发撕脱性骨折。比如交通事故中身体受到撞击,可能导致肢体部位出现撕脱性骨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且在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例如踝关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行走或按压踝关节时疼痛明显。
2.肿胀:受伤部位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引起。比如膝关节撕脱性骨折,受伤后膝关节会迅速肿胀。
3.活动受限:因为疼痛和骨折部位的异常,患者相应关节的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手指撕脱性骨折,手指的屈伸活动会受到明显影响。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受伤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触摸骨折部位、检查关节活动度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撕脱性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撕脱性骨折常用的方法,可以发现骨折的部位和大致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的撕脱性骨折可能显示不清晰。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撕脱性骨折,CT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例如膝关节周围的撕脱性骨折,CT可以清楚显示骨折碎片的位置等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判断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有重要价值,能发现X线和CT不易察觉的细微撕脱骨折以及周围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固定:对于一些撕脱骨折块较小、移位不明显的情况,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受伤部位,使骨折部位保持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时间一般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而定,通常需要3-6周不等。例如手指撕脱性骨折,若骨折块小且无明显移位,可采用小夹板固定。
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比如固定踝关节期间,可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在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受伤关节的功能锻炼,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撕脱骨折块较大、移位明显,影响关节的稳定性或关节功能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膝关节撕脱性骨折,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膝关节稳定性时,多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法是通过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将撕脱的骨折块固定回原来的位置,以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
六、预后
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撕脱性骨折患者可以恢复良好的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撕脱性骨折后没有进行规范的固定和康复训练,可能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
七、预防措施
1.运动前准备
青少年: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包括慢跑、动态拉伸等,使肌肉、韧带得到充分准备,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例如进行篮球运动前,进行10-15分钟的热身,包括脚踝的绕环、腿部的拉伸等。
成年人:同样要重视运动前的热身,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准备活动。比如进行足球运动前,要进行腿部肌肉的拉伸、膝关节的活动等,降低运动中发生撕脱性骨折的风险。
2.注意运动安全
在运动过程中要遵守规则,避免危险动作。例如在进行激烈对抗性运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防止受到暴力撞击或突然的扭转等。对于一些有旧伤的人群,运动时要更加谨慎,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要注意防滑,避免摔倒,尤其是在湿滑的地面行走时要小心,减少意外摔倒导致撕脱性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