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有多样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的腹泻、腹痛等及全身表现;分型有按病程经过和病变范围分型;有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有血液、粪便检查等;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相关;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特点。
一、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表现
腹泻:最为常见,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道黏膜糜烂、溃疡,有脓血渗出混合在粪便中。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次以上。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0%-9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
腹痛: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一般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伴有里急后重,这是因为炎症刺激直肠黏膜及肛管导致。
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
2.全身表现
中重度患者活动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感染等并发症。还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二、分型
1.根据病程经过分型
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为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
急性暴发型:少见,起病急骤,全身和局部症状严重,易发生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根据病变范围分型
直肠炎:病变局限于直肠。
左半结肠炎:病变累及左半结肠,如降结肠、乙状结肠。
广泛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
三、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由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X线腹部平片可见结肠扩张,结肠袋消失。
2.直肠结肠癌变:多见于病程漫长、病变广泛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风险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病程超过10年者癌变率约1%-4%,病程超过20年者癌变率约10%,需长期随访监测。
3.其他并发症:如肠出血,发生率约3%;肠穿孔,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肠梗阻少见,发生率远低于克罗恩病。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有贫血,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
血清白蛋白降低提示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
2.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的目的是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步骤。
3.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慢性病变见假息肉及桥状黏膜,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
4.X线钡剂灌肠检查:主要征象有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多发性浅溃疡,表现为管壁边缘毛糙呈毛刺状或锯齿状以及见小龛影,亦可有炎症性息肉而表现为多个小的圆或卵圆形充盈缺损;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一般不宜做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五、发病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在单卵双生子中比双卵双生子更容易发病,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某些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性相关。
2.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状况较发达的地区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饮食、吸烟、卫生条件等环境因素有关。
3.免疫因素:肠道黏膜免疫失衡是发病的重要机制,肠道局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参与了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Th1和Th2细胞失衡,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六、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患者: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腹泻、腹痛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生长发育迟缓是常见的表现之一,因为肠道炎症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在诊断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饮食调整等,但必要时的药物治疗也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老年患者: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泻、腹痛症状可能较轻,但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如更容易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在检查方面,结肠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安全性,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病情可能会有一定波动,需关注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在妊娠期间,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在妇产科和消化科的共同监测下进行管理,药物的使用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