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因胆汁生成、分泌或排泄障碍致胆汁在肝内淤积的一组疾病,分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有不同病因、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并对症支持。肝内胆汁淤积新生儿与成人病因、生活方式、病史有别,成人有药物、饮酒、肥胖、自身免疫病、胆道寄生虫感染等因素;肝外胆汁淤积儿童与成人病因、生活方式、病史有差,儿童有先天性胆道畸形,成人有胆道结石、手术史、肿瘤史等,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
分类及相关因素
肝内胆汁淤积
病因与年龄:新生儿时期可能因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等因素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如胆道闭锁,这是新生儿期胆汁淤积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胆道系统发育异常有关;成年人肝内胆汁淤积可由药物引起,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如红霉素等)、抗结核药(如异烟肼等)可能导致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等生理特点不同,使得药物引起肝内胆汁淤积的情况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药物谱。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影响肝细胞的功能,干扰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过程,增加酒精性肝病导致肝内胆汁淤积的风险;肥胖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几率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也可能伴随肝内胆汁淤积,这与肥胖人群的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如胰岛素抵抗等,影响肝细胞对胆汁的处理。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脏相关细胞,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有胆道寄生虫感染病史的人群,如曾感染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在胆道内寄生可能阻塞胆管,引起肝内胆汁淤积。
肝外胆汁淤积
病因与年龄:儿童时期可能因胆总管囊肿等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肝外胆汁淤积,胆总管囊肿会导致胆管扩张、胆汁排出受阻;成年人肝外胆汁淤积常见于胆道结石,如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结石阻塞胆管可引起胆汁淤积,不同年龄人群胆道结石的形成原因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等因素更容易形成胆囊结石。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比例失调,容易形成胆道结石,进而引发肝外胆汁淤积;缺乏运动的人群代谢功能相对较弱,也可能增加胆道结石形成的风险,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
病史:有胆道手术史的人群,术后可能出现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引起肝外胆汁淤积;有胆道肿瘤病史的人群,肿瘤阻塞胆管是导致肝外胆汁淤积的常见原因,如胆管癌等,肿瘤的生长会占据胆管空间,阻碍胆汁流通。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这是由于胆汁淤积导致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黄疸也是常见表现,皮肤和巩膜发黄,是因为胆汁淤积使得胆红素不能正常排泄入肠道,反流入血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新生儿:除了皮肤黄疸、瘙痒外,可能还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为胆汁淤积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营养吸收障碍对其影响更为明显;粪便颜色可能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这是因为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粪便中缺乏正常胆汁中的色素成分。
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表现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或加重。老年人肝脏和胆道的功能相对减退,对胆汁淤积的代偿能力较差,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而且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皮肤瘙痒的表现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是重要指标,肝内胆汁淤积时一般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总胆红素升高;血清胆汁酸测定,胆汁淤积时血清胆汁酸明显升高;肝功能检查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常明显升高,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胆汁淤积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P释放入血增多,GGT在胆汁淤积时也会因胆管上皮细胞受损等原因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以观察胆道系统有无扩张、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肝外胆汁淤积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对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和原因的诊断更为准确,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胆道畸形或肿瘤等病变的诊断有独特优势。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应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胆道结石引起的,可根据结石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内镜下取石等;如果是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皮肤瘙痒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止痒药物缓解症状;对于黄疸明显的患者,可采取利胆药物等治疗措施促进胆汁排泄,改善黄疸情况。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对于新生儿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注重营养的合理补充,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