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折不愈合受局部和全身因素影响,局部因素包括骨折端血供不良(与骨折类型、部位、软组织损伤及吸烟等有关)、骨折端固定不牢固(固定方式不当或过早拆除固定装置)、感染因素(开放性骨折易感染阻碍愈合,糖尿病、老年人等感染后更难控制);全身因素包括年龄因素(儿童严重骨折等或老年人骨质量等问题致愈合差,老年女性风险可能更高)、营养状况(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影响愈合)、其他全身疾病(糖尿病影响成骨及易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破坏骨组织致愈合难)。
一、局部因素
1.骨折端血供不良
骨折类型与部位:长骨的横形、短斜形骨折相对容易愈合,但如果骨折端血供破坏严重,例如胫骨中下1/3骨折,由于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中上1/3交界处进入骨内,向下走行供应中下1/3段,所以中下1/3骨折时,骨折远端血供较差,容易发生不愈合。对于老年人,本身血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硬化,骨折后血供恢复更慢,更易影响骨折愈合。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的功能状态,也可能对骨折端血供产生一定影响。
软组织损伤情况: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会破坏骨折周围的肌肉、血管和皮肤等组织,进而影响骨折端的血运。例如开放性骨折伴有广泛的肌肉挫伤时,肌肉损伤导致局部血供减少,同时伤口污染可能引发感染,进一步破坏血供,增加骨折不愈合的风险。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使得骨折不愈合的几率升高。
2.骨折端固定不牢固
固定方式不当:无论是外固定还是内固定,如果固定的强度不够或固定时间不足,骨折端会存在微动。例如外固定支架固定时,若钉道松动或外固定支架的刚度不足,骨折端的微动会干扰骨痂的形成。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固定需要更加谨慎,不合适的固定可能导致骨折端不稳定。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的力学环境可能发生变化,也需要更精准的固定来保证骨折端的稳定。
过早拆除固定装置:在骨折尚未达到足够的愈合强度时就拆除固定装置,会使骨折端继续受到应力干扰,影响骨组织的修复。例如青少年骨折后,如果过早去除外固定,由于青少年活动量相对较大,容易导致骨折端再次移位,影响愈合。
3.感染因素
开放性骨折感染: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细菌容易侵入骨折部位,引发感染。感染会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释放多种炎性介质,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破坏骨基质,从而阻碍骨折愈合。例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会使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骨折部位的感染,且感染后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大大增加。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感染后也较难控制,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增大。
二、全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与老年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是严重的骨折或合并其他影响因素,也可能出现不愈合。例如儿童的青枝骨折一般愈合较快,但如果是多发性骨折或伴有严重并发症,也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的质量下降,骨的再生能力减弱,同时常伴有骨质疏松等疾病,骨折愈合速度减慢,发生不愈合的几率较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女性进入老年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更快,所以老年女性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
2.营养状况
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骨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缺乏蛋白质会影响骨胶原的合成,导致骨折愈合延迟。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骨折后愈合困难。对于素食者,如果饮食中蛋白质来源单一且不足,也容易出现蛋白质缺乏的情况,影响骨折愈合。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参与胶原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骨的矿化。维生素C缺乏会使胶原合成障碍,影响骨折愈合;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的正常生长和修复。例如日照不足的人群容易缺乏维生素D,尤其是老年人、深色皮肤人群等,骨折后如果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折愈合。
矿物质缺乏:钙、磷等矿物质是骨组织的主要成分,缺乏会影响骨的强度和愈合。例如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老年人如果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折部位的矿物质供应,导致骨折不愈合风险增加。
3.其他全身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导致糖代谢紊乱,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影响骨折愈合。糖尿病患者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而且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骨折愈合。
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骨和关节,影响骨折部位的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等会破坏骨组织,导致骨折愈合困难。对于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需要兼顾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