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患者需从一般生活调理、病情监测与就医指导、心理调理三方面进行管理。一般生活调理包括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合理饮食保证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摄入;病情监测要观察症状和定期监测实验室指标,出现严重情况立即就医;成年患者需家属沟通鼓励及自身调整心态,儿童患者需营造温馨环境及医护耐心安抚。
一、一般生活调理
1.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肝功能衰竭患者在急性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例如,对于成年肝功能衰竭患者,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睡眠时间在8-10小时以上,避免进行任何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儿童肝功能衰竭患者同样需要严格卧床休息,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活动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恢复。
恢复期: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从床边小坐开始,逐渐过渡到室内行走等轻度活动,但仍要避免劳累。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每周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但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儿童患者则由家长逐步引导,从短时间的缓慢活动开始,如在家长陪同下缓慢散步等,随着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调理
热量供应:每日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一般成年患者每日热量供应约为2000-2500千卡。热量来源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可选择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对于儿童肝功能衰竭患者,热量供应需根据年龄、体重等进行个体化计算,一般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100-120千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到儿童期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80-100千卡,主食可选择适合儿童消化的米粥、软面条等。
蛋白质摄入:根据病情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早期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5g/kg左右;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若血氨正常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约1.0-1.5g/kg,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但需注意,若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倾向时应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儿童肝功能衰竭患者蛋白质摄入也需根据病情调整,婴儿期由于肝脏功能更不完善,蛋白质摄入限制可能更严格,儿童期则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氨等指标调整优质蛋白的摄入。
脂肪摄入:脂肪摄入应适量,每日脂肪供能占总热量的20%-30%,选择易消化的脂肪,如植物油。成年患者可选择橄榄油、玉米油等;儿童患者则选择适合儿童消化的植物油,如核桃油等,但也要控制量,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维生素与矿物质: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猕猴桃,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等。成年患者每日应保证摄入500g左右的蔬菜和200-300g的水果;儿童患者根据年龄适量摄入,一般幼儿每日蔬菜摄入约100-150g,水果50-100g,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同时,注意补充钾、钠等矿物质,维持电解质平衡。
二、病情监测与就医指导
1.病情监测
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黄疸情况(皮肤、巩膜黄染程度是否加重或减轻)、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意识状态(成年患者可通过观察其神志、言语、定向力等,儿童患者则观察其精神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等)。成年患者若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加重、意识逐渐模糊需高度重视;儿童患者若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皮肤瘀斑增多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实验室指标监测:定期监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血氨等。成年患者一般建议每周监测1-2次;儿童患者由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监测,如每2-3天监测一次,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就医指导
当患者出现黄疸明显加深、明显出血倾向、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对于成年患者,要尽快呼叫急救车辆送往具备救治肝功能衰竭能力的医院;儿童患者则需由家长迅速送往附近有儿科急诊的医院,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通畅,避免颠簸等。同时,在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提供患者的病史、近期症状变化等情况,以便医生快速做出诊断和治疗。
三、心理调理
1.成年患者
肝功能衰竭患者往往面临较长的治疗周期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通过讲述成功治愈的病例等方式鼓励患者。成年患者自身也要积极调整心态,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冥想,每次15-20分钟,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心理负担。
2.儿童患者
儿童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更需要关注,家长要营造温馨、轻松的住院环境,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耐心、亲切,通过玩具、讲故事等方式安抚儿童情绪。例如,医护人员可以在给儿童进行检查或治疗时,用温和的语言和儿童交流,同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小贴纸等,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