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骨折是发生在骨盆前下部耻骨部位的骨折,常见病因有创伤和骨质疏松等,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护理有早期和后期之分,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耻骨骨折是指发生在耻骨部位的骨折,耻骨是髋骨的组成部分,位于骨盆前下部。
二、常见病因
1.创伤因素
交通事故伤:车辆碰撞等导致的强大外力作用于骨盆,容易引起耻骨骨折,尤其在高速行驶发生急刹车或碰撞时,人体骨盆受到猛烈的减速力,耻骨承受较大应力而骨折。
高处坠落伤:从较高处坠落,臀部或双足着地,力量上传至骨盆,可导致耻骨骨折。例如工人从脚手架上坠落,臀部着地,可能引发耻骨骨折。
暴力撞击:直接的暴力撞击骨盆前侧,如被重物击中等,也可造成耻骨骨折。
2.骨质疏松因素: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下降,骨质变得疏松,骨骼的强度和韧性降低,在受到相对较轻的外力时,如日常的轻微跌倒等,也可能发生耻骨骨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耻骨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在移动身体、按压骨折处时疼痛加剧。例如患者站立、行走或变换体位时,耻骨区域疼痛明显。
2.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肿胀,皮肤可能出现瘀斑。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断端的影响,患者骨盆的活动会受到限制,难以正常行走、翻身等,比如行走时会因疼痛而步态异常。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耻骨部位是否有压痛、肿胀、畸形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有耻骨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耻骨骨折常用的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耻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向以及骨折的移位情况等。例如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能观察耻骨的骨质连续性是否中断。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耻骨骨折,尤其是合并有骨盆其他部位骨折或骨折断端移位不明确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碎片的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患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避免骨折部位再次受到压迫或移位。例如可以采用仰卧位,在臀部下方适当垫软枕,保持骨盆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
骨盆兜带固定:通过骨盆兜带将骨盆兜住,起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减少骨折断端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要定期调整兜带的松紧度,以确保固定效果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耻骨骨折明显移位,影响骨盆环的稳定性,或合并有尿道、膀胱等损伤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骨折断端移位较大,可能会损伤周围重要组织,或者骨盆环不稳定会影响日后的行走和生活质量时,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骨折断端复位,并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以恢复耻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骨盆的稳定性。
六、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
肌肉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早期,患者可以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比如腿部肌肉用力绷紧和放松,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锻炼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引起疼痛加重。
关节活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等周围关节的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2.后期康复
逐渐增加活动量: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在医生的评估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开始可以进行拄拐行走等活动,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行走。例如先在室内拄拐行走,适应后再到室外行走,行走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
功能锻炼:进行骨盆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等,提高骨盆的稳定性和肢体的运动功能,可通过仰卧位抬臀、坐位抬腿等动作进行锻炼。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耻骨骨折相对较少见,多因较大外力导致。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要注意固定的稳定性,避免固定过紧影响骨骼生长。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肢体活动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
2.老年人
老年人耻骨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骨折康复后要注意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以预防再次发生骨折。同时,老年人卧床期间要加强护理,定期翻身,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3.女性孕期及哺乳期
孕期女性发生耻骨骨折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式。哺乳期女性发生耻骨骨折后,用药需谨慎,避免影响乳汁分泌和婴儿健康,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营养的补充,保证乳汁的质量,以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