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是因暴力等致肱骨大结节骨质撕裂分离,外伤(直接、间接)和骨质疏松是病因,有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及压痛、肿胀等体征,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X线、CT、MRI)诊断,治疗分保守(骨折块小、移位不明显者,外展中立位固定等)和手术(骨折块移位明显等,切开复位内固定)。
一、定义
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是指由于暴力等因素导致肱骨大结节部位的骨质发生撕裂、分离的骨折情况。肱骨大结节是肱骨近端的重要结构,参与肩关节的组成。
二、病因
1.外伤因素
直接暴力:比如肩部受到直接的撞击,像车祸中肩部撞击到车内硬物,这种直接的外力作用可导致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在玩耍时肩部意外撞击到固定物体等情况;成年人则可能在运动、交通事故等场景下发生。
间接暴力:当上肢外展、外旋时,受到暴力牵拉,例如跌倒时手掌撑地,暴力通过上肢传导至肩部,使肩关节处于外展外旋位,此时肩袖肌肉强烈收缩,就可能导致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这种间接暴力受伤,比如年轻人运动时常见这种情况,老年人也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因素,轻微外力就可能引发。
2.骨质疏松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明显,此时即使是相对较轻的外力,如日常的跌倒等,也容易发生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而年轻人骨密度正常,相对不易因轻微外力出现此类骨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肩部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尤其是在活动肩部时,疼痛会加剧。例如患者尝试抬肩、旋转肩部等动作时,疼痛更为明显。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意活动患侧上肢;成年人则能明确表述肩部的疼痛位置和程度。
活动受限: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肩关节外展、上举等动作。这是因为骨折后肩部的结构被破坏,疼痛和骨折断端的影响导致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情况。
2.体征
压痛:在肱骨大结节部位有明显的压痛,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此处按压痛明显。对于儿童,检查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加重患儿的痛苦;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到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导致的压痛情况需进行鉴别。
肿胀:部分患者肩部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部位出血、炎症反应等导致。肿胀程度因个体差异和受伤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年轻人身体状况较好,可能肿胀相对较轻;老年人可能本身血液循环较差,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肩部有无畸形、肿胀等情况,触诊检查肱骨大结节部位的压痛、异常活动等。在检查儿童时,要更加耐心和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的抵触情绪;检查老年人时,要注意其是否合并其他骨骼肌肉疾病影响检查结果的判断。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情况等。大多数情况下通过X线片能清晰看到肱骨大结节处的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的分离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的骨骼发育特点可能需要更仔细观察是否有隐匿性骨折等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骨折块较小、X线检查难以清晰显示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判断骨折的细节,比如骨折块的位置、是否存在粉碎性骨折等。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CT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根据病情需要进行CT检查,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老年人若有必要也需在权衡辐射风险和诊断需求后进行。
MRI检查:可以同时观察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肩袖是否损伤等。在怀疑合并肩袖损伤时,MRI检查具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进行MRI检查时,注意事项基本相同,但儿童可能需要在适当镇静下进行检查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骨折块较小、移位不明显的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比如一些儿童患者的轻度撕脱骨折,或者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
方法:通常采用肩关节外展中立位固定,使用三角巾悬吊患肢等方式,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左右,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功能锻炼。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对于儿童,要密切关注患肢的血运和固定情况,防止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老年人则要注意预防长期固定导致的并发症,如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等。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骨折块移位超过一定程度,或者合并肩袖损伤等情况。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只要符合手术适应证都需要考虑手术。
方法:手术通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块固定在正常位置。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儿童手术时要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考虑到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老年人手术则要注意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因为老年人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