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有Evans分型和AO分型,Evans分型包括无移位的Ⅰ型、有移位但小粗隆无或轻度骨折的Ⅱ型、小粗隆粉碎累及髓腔3/4的Ⅲ型、小粗隆累及髓腔全部伴大、小粗隆分离的Ⅳ型、反粗隆间骨折的Ⅴ型;AO分型包含顺粗隆间无小粗隆骨折的A1型、顺粗隆间合并小粗隆单一骨折块的A2型、顺粗隆间合并小粗隆粉碎骨折的A3型、反粗隆间小粗隆完整的B1型、反粗隆间小粗隆单一骨折块的B2型、反粗隆间小粗隆粉碎骨折的B3型、粗隆下经小粗隆下的C1型、粗隆下经小粗隆和大粗隆的C2型、粗隆下粉碎性的C3型,不同分型骨折特点及治疗等情况各异。
1.Ⅰ型:骨折无移位,稳定性较好。此型骨折线为顺粗隆间型,骨折端没有明显的移位,骨折块保持相对正常的解剖关系,在治疗上相对简单,预后通常较好,多见于身体素质较好、骨折损伤较轻的人群,尤其是中青年人群中因低能量损伤导致的骨折。
2.Ⅱ型:骨折有移位,但小粗隆无骨折或为轻度骨折。该型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端有移位情况,但小粗隆部分受累较轻,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移位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需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骨折后的康复等问题,一般可以采用内固定等方法进行治疗。
3.Ⅲ型:小粗隆骨折为粉碎型,累及髓腔的3/4。此型骨折小粗隆损伤较为严重,骨折的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治疗相对复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骨折的具体情况,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方式。
4.Ⅳ型:小粗隆骨折累及髓腔的全部,伴有大、小粗隆的分离。该型骨折的损伤程度较重,骨折的稳定性极差,治疗难度较大,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术后恢复的难度也相对较大,需要密切关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护理和康复指导。
5.Ⅴ型:反粗隆间骨折。骨折线由外上斜向内下,小粗隆游离。反粗隆间骨折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点与顺粗隆间骨折不同,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在手术治疗时需要采用特殊的内固定装置来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尽量保留自身骨质,采用合适的内固定手术,而老年患者可能根据身体状况选择人工关节置换等方式。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AO分型
1.A1型:顺粗隆间骨折,无小粗隆骨折。A1型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的一种,骨折线走向符合顺粗隆间的解剖结构,治疗上可以选择闭合复位内固定等方法,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内固定物的选择需要考虑患者的骨质量等因素,年轻患者可以选择强度较高的内固定材料,老年患者则要考虑骨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2.A2型:顺粗隆间骨折,合并小粗隆骨折,但小粗隆为单一骨折块。该型骨折小粗隆有骨折但为单个较大的骨折块,治疗时需要将小粗隆骨折块进行复位和固定,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准确复位小粗隆骨折块,对于老年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3.A3型:顺粗隆间骨折,合并小粗隆粉碎性骨折。此型骨折小粗隆粉碎,骨折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治疗难度较大,手术中需要更加精细地操作来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加强营养支持,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4.B1型:反粗隆间骨折,骨折线由外上斜向内下,小粗隆完整。反粗隆间骨折的B1型中小粗隆未受累,治疗时需要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对于年轻患者可以采用解剖型钢板等进行固定,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功能恢复等情况。
5.B2型:反粗隆间骨折,骨折线由外上斜向内下,小粗隆为单一骨折块。该型反粗隆间骨折伴有小粗隆的单一骨折块,治疗时需要同时处理反粗隆间骨折和小粗隆骨折块,在固定过程中要确保两者都得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的康复计划要个性化制定,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肢功能。
6.B3型:反粗隆间骨折,骨折线由外上斜向内下,小粗隆粉碎性骨折。此型反粗隆间骨折合并小粗隆粉碎骨折,治疗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需要加强护理和康复治疗,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各种并发症,促进骨折顺利愈合和功能恢复。
7.C1型: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小粗隆下。C1型骨折属于粗隆下骨折的一种,治疗时需要考虑骨折的长度、移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或外固定等方法,对于年轻患者可以采用髓内钉等固定方式,老年患者则要关注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和术后恢复情况。
8.C2型: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小粗隆和大粗隆。该型粗隆下骨折损伤范围较广,治疗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案,在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重患肢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锻炼强度。
9.C3型:粗隆下骨折,粉碎性骨折。C3型粗隆下骨折为粉碎性,骨折的稳定性极差,治疗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尤为重要,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