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间,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诊断标准,有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表现,并发症风险高,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延缓或预防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分1型和2型,1型因胰岛β细胞受损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在胰岛素抵抗基础上分泌渐不足,长期高血糖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糖尿病治疗有特殊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与血糖水平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在6.1mmol/L-7.0mmol/L之间,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2hPG)在7.8mmol/L-11.1mmol/L之间。例如,有研究发现,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其血糖调节功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但还没有完全丧失对血糖的正常调控能力。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机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障碍,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不能正常代谢和利用。
二、病理生理机制
糖尿病前期: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早期表现。在这个阶段,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同时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还没有完全衰竭。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能力下降,导致血糖不能有效地被摄取利用,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等原因,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则是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随着病情进展,胰岛素分泌逐渐不足。长期的高血糖会进一步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来维持血糖正常;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也需要胰岛素治疗。
三、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前期:虽然还没有发展到糖尿病阶段,但已经具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如患冠心病、脑卒中等的概率比正常人群高。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已经开始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病变的发生。同时,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概率也较高,如果不进行干预,很多会逐渐进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在微血管并发症方面,可导致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在大血管并发症方面,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发生风险。此外,还可能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感觉异常等。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表现和进展速度可能不同。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并发症的处理相对更加复杂,预后也往往较差。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可能会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如妊娠糖尿病相关的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男性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性功能障碍等问题。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糖尿病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有家族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其并发症的遗传易感性可能更强。
四、干预措施
糖尿病前期:生活方式干预是主要的干预手段。建议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同时,要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研究证实,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约30%-5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延缓或预防发展为糖尿病。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需要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儿童和青少年则可以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女性糖尿病前期人群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运动强度和方式可能需要适当调整;男性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运动前需要进行评估。
糖尿病: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需要继续保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药物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选择相应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先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若血糖控制不佳则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其他降糖药物或加用胰岛素。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和正常生长发育,避免过度降糖导致低血糖等情况;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要严格控制血糖,密切监测母婴情况;男性糖尿病患者要关注药物对性功能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