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撕脱性骨折恢复期需注意休息与制动,依据不同阶段进行康复锻炼,包括早期肌肉收缩、踝泵运动,中期关节活动度、平衡训练,后期力量、步态训练,同时要注重饮食营养,定期复查并根据结果调整方案,还要关注不同人群心理状态并通过合适方法调节。
一、休息与制动
休息:在恢复期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外踝部位,防止骨折部位再次受到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其过度玩耍;成年人则要注意自身生活节奏的调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来促进身体恢复。
制动:根据骨折恢复的阶段,可能需要继续使用支具或石膏等进行制动。比如在骨折后的早期恢复期,制动可以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有利于骨痂的生长。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制动的配合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加强看护,确保制动装置没有松动等情况,而成年人则要自觉遵守制动的相关要求,避免擅自拆除制动装置。
二、康复锻炼
早期康复锻炼(骨折后1-2周):
肌肉收缩锻炼:进行足部的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通过足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家长可以帮助其活动足部,引导肌肉进行收缩;成年人则可以自主进行,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踝泵运动: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运动。屈伸运动是缓慢地将脚尖向上勾起到最大限度,然后再将脚尖向下绷直,每组10-15次;环绕运动是顺时针和逆时针环绕踝关节,每组各10次左右,每天进行3-4组。不同年龄人群都可以进行,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其进行正确的动作幅度控制。
中期康复锻炼(骨折后3-6周):
关节活动度锻炼:在拆除外固定装置(如石膏)后,可以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主动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运动,逐渐增加活动的角度。例如,背伸时尽量达到90度,跖屈时尽量让足跟贴近臀部,内翻和外翻也逐渐增加幅度,每次运动到最大幅度时保持10-15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成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加大活动力度,儿童则需要在家长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
平衡训练:可以站在平稳的地面上,双脚交替抬起,保持身体平衡,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单脚站立。对于儿童,开始可以在家长保护下进行单脚站立练习,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成年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平衡能力逐步增加单脚站立的时间和难度。
后期康复锻炼(骨折后6周以上):
力量训练: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锻炼。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脚踝套住弹力带,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抗阻运动,每组15-20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人群都可以通过选择合适阻力的弹力带来进行训练,儿童要选择阻力较小的弹力带,避免过度用力影响骨骼发育。
步态训练:在骨折基本愈合后,进行步态训练,从缓慢行走开始,逐渐增加行走的速度和距离,注意保持正确的步态,避免瘸行等异常步态。成年人要注意自身行走姿势的调整,儿童则需要家长在旁边引导,确保行走时身体平衡和姿势正确。
三、饮食营养
蛋白质摄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骨折的修复。可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保证蛋白质的均衡摄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成年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蛋白质来源。
钙的补充:钙是骨骼修复的重要元素,可以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豆制品等。不同年龄人群对钙的需求量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钙来支持骨骼生长;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钙的流失也需要通过饮食补充来维持骨骼健康。
维生素摄入: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儿童和成年人都需要保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儿童可以通过家长制作营养丰富的辅食等方式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成年人则要注意日常饮食中蔬菜和水果的合理搭配。
四、定期复查
复查频率:在恢复期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查,一般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需要进行X线检查等,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复查;成年人则按照常规的复查时间进行即可。
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方案:医生会根据复查时的X线等检查结果来调整康复锻炼的方案和制动等情况。如果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可以适当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如果愈合较慢,则需要继续加强休息和制动等措施。儿童的复查结果对于康复方案的调整非常重要,因为儿童的骨折愈合具有自身的特点,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调整;成年人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复查结果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方案的优化。
五、心理调节
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在恢复期,不同年龄的人群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儿童可能因为行动受限等原因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家长要多给予关心和安抚,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儿童的注意力,缓解其不良情绪;成年人可能因为骨折影响工作和生活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积极调整心态,认识到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心理调节方法:可以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心理状态。儿童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来缓解心理压力;成年人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冥想、瑜伽等,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整体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