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需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保持健康饮食习惯,规律进餐、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果摄入、选易消化食物、减少刺激性食物;二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运动促胃肠蠕动、避免久坐,戒烟限酒护胃黏膜;三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建立社交支持系统;四是定期体检与及时就医,定期查胃镜等,出现胃部不适及时就医。
一、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1.规律进餐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研究表明,长期不规律进食会打乱胃肠道的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例如,早餐不吃会使胃酸分泌后没有食物中和,直接刺激胃黏膜,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如儿童应保证每日3-4餐的规律,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应固定三餐时间,老年人可根据身体状况适当增加餐次但要保持规律。
每餐食量适中,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胃的负荷过重,胃黏膜受到过度的机械性刺激,容易引发炎症。以成年人为例,每餐七八分饱较为适宜,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加重胃肠负担。
2.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胃黏膜免受自由基的损伤;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出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少对胃黏膜的不良刺激。一般建议每日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摄入量在200-300克。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蔬菜水果的需求略有差异,儿童可通过制作卡通造型等方式增加其对蔬菜水果的接受度,老年人则要注意选择易于消化的蔬菜水果种类。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这些食物质地柔软,容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减轻胃的消化负担。对于患有非萎缩性胃炎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胃肠功能较弱者,可将其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小米粥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煮小米粥时可适当延长煮粥时间,使其更加软烂。
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过冷过热食物、咖啡、浓茶等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刺激可能引发非萎缩性胃炎或加重病情。例如,过量饮用浓茶会使胃黏膜受到高浓度咖啡因的刺激,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不同人群对刺激性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年轻人相对耐受度较高,但也应适量减少摄入,老年人则更应严格控制。
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适度运动
坚持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为胃黏膜的修复和营养供应提供良好的条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应有所调整。儿童可选择趣味性强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散步20-30分钟,每天1-2次。
避免久坐不动。长时间久坐会使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功能。无论是上班族、学生还是老年人,都应注意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例如,上班族每坐1-2小时可起身走动5-10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和腰部,促进胃肠蠕动。
2.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同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吸烟者患非萎缩性胃炎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因此,应坚决戒烟,尤其是患有非萎缩性胃炎的人群更要严格戒烟,以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吸烟者,戒烟都能带来健康益处,但老年人戒烟相对更为困难,可寻求家人和医生的帮助,逐步减少吸烟量直至戒烟。
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饮酒还可能导致酒精性胃炎等疾病,进而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几率。应尽量避免过量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对于有非萎缩性胃炎的人群,应严格戒酒,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减轻压力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患非萎缩性胃炎的概率较高。不同年龄段人群面临的压力源不同,儿童可能因学习压力等产生情绪问题,青少年可能面临学业和社交压力,成年人面临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等产生心理压力。应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冥想、瑜伽、听音乐等。冥想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儿童可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冥想练习,成年人可每天抽出10-15分钟进行冥想,老年人可选择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简单的冥想放松。
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沟通,当遇到压力事件时能够及时倾诉,获得情感支持,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降低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四、定期体检与及时就医
1.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非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一般建议有胃部不适症状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至少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有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缩短体检间隔时间。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检频率和项目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如有胃肠道不适也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老年人则要注重对胃部的定期检查。
2.及时就医
当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疑似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儿童等,出现胃部不适时更应及时就医,因为这些人群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且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处理。例如,孕妇出现胃部不适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老年人可能因病情延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儿童可能因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影响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