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细菌如幽门螺杆菌、其他细菌及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饮食因素(不合理饮食包括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自身免疫性胃炎累及胃肠道)、其他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相关。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Hp)是较为常见的导致慢性肠胃炎的细菌。它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例如,共用餐具、亲吻等可能导致Hp的传播。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由于可能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良好洗手就进食,也容易感染Hp。Hp感染后会在胃内定植,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引起炎症反应,长期感染还可能增加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风险。
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也可引起肠胃炎。当食用了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不洁的生水等,细菌进入胃肠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这类细菌的侵袭。
(二)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肠胃炎较为常见的病毒,但也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的持续或反复发作。轮状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儿童在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地面等后,经口摄入病毒。病毒感染肠道后,会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若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儿童自身免疫调节功能较弱,可能转为慢性肠胃炎。此外,诺如病毒等也可引起肠胃炎,其传播速度快,在集体生活的儿童中容易造成流行,感染后若恢复不彻底,也可能引发慢性炎症。
二、饮食因素
(一)不合理饮食
1.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
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例如,经常吃麻辣烫、辣条等辛辣食品的人群,辛辣成分会反复刺激胃和肠道的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长期以往容易引发慢性肠胃炎。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喜欢吃这类刺激性较强的零食,若不加以控制,更容易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
过度饮酒也是重要的饮食因素。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等。长期酗酒者,胃黏膜长期处于被酒精刺激的状态,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破坏,容易发展为慢性肠胃炎。而且酒精还可能影响肝脏的功能,间接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代谢,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2.饮食不规律
不定时进餐,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消化节律。胃在正常情况下会按一定的规律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消化食物,若进食不规律,胃酸分泌没有规律可循,当空腹时胃酸可能会过多地刺激胃黏膜,长期如此容易引起胃炎。例如,一些上班族由于工作繁忙,经常错过正餐,用零食代替,这种不规律的饮食方式很容易导致慢性肠胃炎的发生。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若不能按时为其提供营养均衡的meals,也会影响儿童胃肠道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增加慢性肠胃炎的患病风险。
(二)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1.食物过敏
部分人群对某些食物存在过敏反应,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或对海鲜过敏等。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摄入牛奶后,肠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长期反复的这种肠道不适可能导致慢性肠胃炎。对于婴幼儿来说,牛奶蛋白过敏较为常见,若未及时发现并调整饮食,可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导致肠道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对海鲜过敏的人食用鱼虾等海鲜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视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产生免疫反应,攻击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表现为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反复的过敏反应也可能使肠道炎症转为慢性。
三、自身免疫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导致慢性肠胃炎。例如,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均可发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肠道组织,引起肠道的炎症、溃疡、狭窄等病变,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过程。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相对多见,自身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若家族中有克罗恩病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自身免疫性胃炎也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导致的。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胃黏膜的相关细胞,导致胃体和胃底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引起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贫血等症状,且病情可能逐渐进展。
四、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出现胃炎、胃溃疡等病变,长期服用可能发展为慢性肠胃炎。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常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且老年人胃黏膜本身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二)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当人体处于精神应激状态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蠕动、消化液分泌等。例如,长期压力大的上班族,可能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若这种精神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可能引发慢性肠胃炎。儿童在学习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如考试压力等,也可能出现胃肠道功能的失调,长期如此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而且精神心理因素还可能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感知和应对,进一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转归。
(三)遗传因素
某些慢性肠胃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例如,在一些家族性的肠胃炎病例中,可能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使得家族成员更容易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慢性肠胃炎。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自身的饮食、生活习惯等,以降低患病风险。比如,若家族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遗传易感性,那么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饮食卫生,如避免共用餐具等,以减少Hp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