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等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年龄及其他因素,有胃黏膜萎缩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等,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治疗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Hp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定居和繁殖的局部环境,长期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进而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高盐、烟熏、腌制食物等,这些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慢性刺激,增加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例如,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
3.自身免疫因素: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等,自身免疫反应会攻击胃黏膜的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情况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胃部病变中较为常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萎缩性改变。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高于年轻人。
5.其他因素: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胃部,损伤胃黏膜;过度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等,长期可导致萎缩性改变。
三、病理改变
1.胃黏膜萎缩:胃黏膜的腺体数量减少,胃黏膜变薄,显微镜下可见固有腺体萎缩。根据萎缩的部位可分为胃窦萎缩、胃体萎缩以及全胃萎缩等不同类型。
2.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替代,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肠上皮化生又可分为小肠型化生和大肠型化生,一般认为大肠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较为密切。
3.幽门腺化生:胃体部的壁细胞和主细胞被幽门腺细胞所替代,幽门腺化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也较为常见。
4.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异常增生,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是一种癌前病变,根据异型增生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四、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疼痛一般无规律性,与进食关系不明显,有的患者进食后反而会加重腹胀等不适。早饱是指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有饱腹感,嗳气则是胃内气体反流至食管及口腔,患者自觉有气体排出。
2.贫血相关表现: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恶性贫血时,患者可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这是因为自身免疫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而维生素B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瘦、舌炎、舌乳头萎缩等表现。舌炎可导致患者味觉减退,影响食欲,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纹理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在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通常表现为色泽灰暗、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下血管透见等。
2.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判断其病理类型、有无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的金标准。医生会在胃镜检查时取多块胃黏膜组织送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组织的细胞形态、腺体结构等情况,从而明确诊断。
3.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酶呼气试验、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病因,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六、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10-14天。对于由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因素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戒烟限酒等。
2.对症治疗:针对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对于有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
3.胃黏膜保护: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这些药物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有害因素对胃黏膜的刺激。
4.定期随访: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活检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有无癌变倾向等,一般建议每年或每半年进行一次胃镜复查。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进行胃镜检查时,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对于有贫血的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要注意补充营养,尤其是注意维生素B等的补充,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2.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与成人有所不同,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等药物。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家长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复查,关注病情变化。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例如,在月经期间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对月经周期等的影响,但这也需要在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后进行合理用药。同时,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疏导,因为疾病带来的不适可能会影响其情绪和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