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联合分离症是耻骨联合处距离增宽或上下错位超正常范围致局部疼痛等症,常见病因有妊娠分娩、外伤、骨盆疾病,临床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骨盆带固定、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和手术(严重情况),特殊人群孕妇产妇、儿童、老年人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耻骨联合是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接而成的联合结构,正常情况下有极小的活动度。耻骨联合分离症是指耻骨联合处距离增宽或上下错位超过正常范围(一般认为耻骨联合间隙>10mm可诊断为耻骨联合分离),从而引起局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二、常见病因
1.妊娠与分娩
孕期因素:妊娠期间,体内会分泌松弛素,它可使骨盆韧带松弛,为分娩做准备,尤其是在妊娠晚期,耻骨联合周围的韧带松弛程度增加,为耻骨联合分离埋下隐患。对于女性而言,随着孕期进展,子宫增大,重心改变,会使骨盆所受压力发生变化,增加耻骨联合分离的风险。
分娩因素:经阴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尤其是胎儿较大、产程较长、产时用力不当等情况,会对骨盆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耻骨联合过度分离。经阴道助产、多胎妊娠等也会增加耻骨联合分离的发生几率。
2.外伤:直接暴力打击骨盆前方,如车祸中骨盆受到撞击、高处坠落臀部着地等,可导致耻骨联合处的结构受损,引起耻骨联合分离。这种情况在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若外伤严重程度高,发生耻骨联合分离的可能性及分离程度往往更严重。
3.骨盆疾病:某些骨盆的病变,如骨盆肿瘤、结核等,会破坏耻骨联合周围的骨质及韧带结构,导致耻骨联合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引发耻骨联合分离。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对于患有相关骨盆疾病的患者需要警惕。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部位:主要表现为耻骨联合处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腹股沟等部位。在行走、站立、上下楼梯、翻身等动作时,由于耻骨联合处的活动或受力,疼痛往往会加剧。对于孕妇及产妇来说,在产后起床活动时疼痛可能会明显感觉加重。
程度: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度患者可能只是在特定动作时稍有不适,重度患者则可能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2.活动受限:由于耻骨联合分离导致局部疼痛及不稳定,患者会出现行走困难,步态可能会呈蹒跚步态,即走路时步伐小而缓慢,且不敢大幅度活动下肢。在翻身、坐立等动作时也会受到明显限制,这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于需要照顾婴儿等日常活动的产妇来说,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
3.耻骨联合处异常活动及外观改变:部分患者可在耻骨联合处触及分离的间隙,或看到局部有轻度的肿胀、隆起等外观改变,用手按压耻骨联合处时可能会有明显的疼痛及异常的活动感。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压痛检查:医生会按压耻骨联合处,判断是否有明显压痛,以及压痛的范围等情况。
分离试验:患者仰卧位,医生双手放置于两侧髂前上棘处,向两侧分离骨盆,若耻骨联合处出现疼痛或有异常的分离感觉,则提示可能存在耻骨联合分离。
挤压试验:医生双手挤压两侧髂骨翼,若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也有助于耻骨联合分离的诊断。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耻骨联合分离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耻骨联合间隙的宽度,一般耻骨联合间隙>10mm可明确诊断耻骨联合分离,同时还能观察耻骨联合处的骨质情况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耻骨联合周围的结构,包括骨质的细微变化、韧带的损伤情况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耻骨联合分离的程度及相关病变。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骨盆带固定:通过使用骨盆带对骨盆进行固定,限制耻骨联合处的异常活动,促进损伤的韧带及软骨等结构的修复。对于妊娠相关的耻骨联合分离或轻度的外伤性耻骨联合分离,骨盆带固定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孕妇在产后可以使用骨盆带进行固定,一般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骨盆带的松紧度,以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又不影响血液循环。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适当卧床休息,减少耻骨联合处的受力,避免加重分离及疼痛。卧床时可采取平卧位,双膝屈曲,以缓解耻骨联合处的压力。对于产妇来说,卧床休息期间要注意正确的体位,避免长时间单侧卧位等加重耻骨联合负担的姿势。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热敷一般可在疼痛部位进行,温度不宜过高,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超短波等治疗则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
适应情况:对于耻骨联合分离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伴有明显的骨盆骨折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通过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对耻骨联合进行固定,以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
术后康复:手术治疗后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早期的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以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促进骨盆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训练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及产妇
孕期: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以减轻骨盆的负担。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骨盆肌肉锻炼,增强骨盆的稳定性,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产后:产妇产后要注意休息,正确使用骨盆带等辅助器具进行固定。在进行日常活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突然的大幅度动作。如果出现耻骨联合处疼痛等不适,要及时就医,早期进行干预,以促进恢复,避免发展为慢性耻骨联合分离,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2.儿童:儿童发生耻骨联合分离相对较少见,多因严重的外伤等原因引起。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非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如适当的固定、休息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骨骼和韧带等结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也需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避免影响骨盆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3.老年人:老年人发生耻骨联合分离可能与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要注意同时处理骨质疏松问题,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老年人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康复训练需要更加循序渐进,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和恢复进展,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