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牵引、保守制动)和手术治疗(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需预防及处理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不同人群(老年人、青壮年、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跌倒、车祸等情况,了解受伤时间、当时状况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受伤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即可导致,而青壮年可能因高能量损伤。同时要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病史可能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2.体格检查:检查左髋部有无肿胀、压痛、畸形,髋关节活动受限情况等。观察患肢有无短缩、外旋畸形等典型表现,一般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肢呈短缩、外旋畸形,外旋角度通常大于90°。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首选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根据Evans分型等)。能清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端移位情况等。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需进一步明确周围软组织、骨髓情况时可选用。CT有助于更准确判断骨折碎片的移位及三维结构,MRI可发现隐匿性骨折、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等。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
皮牵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型骨折、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等。通过皮牵引装置使患肢保持适当的位置,减轻疼痛,防止骨折进一步移位。对于老年人皮肤条件较好者可选用,需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压迫坏死等情况。
骨牵引:如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移位明显的骨折、需要术前准备的患者等。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一般牵引重量约为体重的1/7-1/10,牵引过程中要定期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维持骨折的复位。
保守制动:使用髋人字石膏等固定装置固定患肢,保持髋关节于中立位,限制髋关节活动,促进骨折愈合。但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等情况,防止出现血管神经压迫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
动力髋螺钉(DHS):适用于稳定性较好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螺钉和侧方钢板的固定方式,利用杠杆原理加压,使骨折端紧密接触,促进骨折愈合。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固定相对稳定,有利于早期活动。
动力髁螺钉(DCS):对于部分复杂骨折也可选用,其固定原理与DHS类似,但适用于骨折线涉及股骨髁上的情况。
髓内固定系统:如Gamma钉、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等。PFNA具有防旋性能好、固定牢固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通过将髓内钉插入骨髓腔,利用远端和近端的锁定装置固定骨折端,减少了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愈合,且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
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高龄(一般年龄>75岁)、全身情况差、骨折不稳定且难以耐受长期卧床的患者。通过置换受损的股骨头,恢复髋关节功能,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
全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合并股骨头坏死、髋臼病变等情况的患者。但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患者全身条件要求较高。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肌肉收缩训练: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活动等。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踝关节屈伸活动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每小时活动10-15次。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无痛范围内进行髋关节的小幅度屈伸、外展等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僵硬。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渐进性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渐进性负重。可先使用助行器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重量和时间。例如,术后6周可开始10-20kg的负重,每周根据情况增加5-10kg,直到完全负重。
加强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训练:进一步增加髋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髋关节的主动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同时加强股四头肌、臀肌等的力量训练,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每次抬高30°左右,保持5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全面功能恢复训练:进行步态训练,包括平衡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同时可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澡等,使患者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还需继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以预防再次骨折。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患肢活动,使用抗凝药物(如无禁忌证)、气压治疗等。对于高危患者,可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
处理:一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进行下肢静脉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轻度者可抬高患肢、抗凝治疗等;严重者可能需要溶栓、取栓等治疗。
2.肺部感染:
预防: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鼓励患者多翻身,使用呼吸训练器等。对于长期卧床患者,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定期翻身拍背。
处理:若发生肺部感染,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呼吸功能训练,促进痰液排出。
3.压疮:
预防:定期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对于骨突部位,可使用减压贴等保护。
处理:对于已发生的压疮,根据分期进行相应处理,如清创、换药、抗感染等治疗。
4.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预防:手术中尽量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术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合理指导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等。
处理:若发生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再次手术等治疗措施,如植骨、矫形等手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心肺等基础疾病,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全身情况。手术治疗时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术后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预防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防止跌倒等再次受伤。
对于保守治疗的老年人,要密切观察牵引效果及皮肤等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青壮年:
青壮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引起,骨折通常较严重,治疗上倾向于选择有效的内固定手术,以恢复解剖结构,促进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术后康复要注重功能的全面恢复,因为青壮年对肢体功能恢复要求较高。同时要注意避免再次遭受高能量损伤,预防再次骨折。
3.儿童:
儿童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对较少见,多因较大外力引起。治疗上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对骨骺影响小的治疗方法。一般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采用牵引或保守制动治疗,有移位的骨折可考虑微创的内固定手术。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复查,防止出现肢体不等长、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预防再次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