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是指肝脏相关指标异常改变,涉及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常见原因有感染、药物、酒精、自身免疫、代谢等因素,发现后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处理并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保证充足休息等。
一、肝功能异常的定义
肝功能异常是指通过血液检测等方式发现肝脏相关指标出现异常改变。肝脏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如代谢、合成、解毒等,当这些功能相关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就提示肝功能异常。
二、常见的肝功能相关指标及意义
(一)转氨酶类
1.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40U/L左右。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ALT水平升高。例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都可能引起ALT升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肝脏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差异,但同样能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若有肝脏相关问题也可能影响ALT水平。
2.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8~40U/L左右。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也存在于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当肝细胞严重损伤时,线粒体被破坏,AST释放增加。AST/ALT比值也有一定意义,如在酒精性肝病时,AST升高往往比ALT更明显,AST/ALT比值常大于2。
(二)胆红素类
1.总胆红素(TBIL)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4~17.1μmol/L左右,其中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6.8μmol/L左右,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7~10.2μmol/L左右。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当肝细胞受损时,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会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例如,肝细胞性黄疸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都会升高;阻塞性黄疸时,主要是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溶血性黄疸时,主要是间接胆红素升高。对于新生儿来说,生理性黄疸是由于其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尚未完善导致胆红素轻度升高,但如果胆红素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关注;孕妇在孕期也可能出现胆红素代谢的变化,需要监测肝功能情况。
(三)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40~55g/L左右。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蛋白,它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当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白蛋白合成减少,可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例如,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疾病可能出现白蛋白降低。对于老年人,由于肝脏功能逐渐减退,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白蛋白异常;营养不良的人群,即使肝脏本身无明显病变,也可能因蛋白质摄入不足等导致白蛋白降低。
(四)球蛋白(GLB)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20~30g/L左右。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系统产生,当肝脏有炎症或免疫反应活跃时,球蛋白可能升高。例如,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能出现球蛋白升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球蛋白水平可能有差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球蛋白水平可能与成人不同;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球蛋白水平也可能出现变化。
三、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性肝炎
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以乙型肝炎为例,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导致肝功能异常。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乙肝的情况不同,儿童感染乙肝可能转为慢性携带状态,而成人感染乙肝多数可自愈;男性和女性在感染乙肝后的病程发展等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孕期感染乙肝需要关注母婴传播风险。
2.其他病原体感染
如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肝脏也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例如,肝脓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导致肝细胞受损,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肝吸虫感染等寄生虫感染也会影响肝脏功能。
(二)药物因素
1.各类药物
许多药物可能对肝脏有损伤作用。例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能通过引起肝细胞的免疫损伤等机制导致肝功能异常;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等也可能有肝毒性。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肝损伤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由于肝脏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药物的肝损伤影响;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使用药物时更需谨慎监测肝功能。
(三)酒精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导致肝功能异常。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容易因长期大量饮酒出现肝功能异常,因为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管损伤等,引起肝功能异常。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
(五)代谢因素
1.脂肪肝
包括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过多的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等,导致肝功能异常。肥胖人群,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肥胖者,更容易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儿童肥胖也可能导致脂肪肝,需要关注儿童的饮食和运动情况,预防脂肪肝相关的肝功能异常。
四、发现肝功能异常后的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1.影像学检查
如腹部B超,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脂肪肝、肝硬化等情况。对于儿童进行B超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老年人进行B超检查相对成人无特殊禁忌,但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检查的影响。
2.病毒学检查
对于怀疑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病毒学指标检测,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感染及感染类型等。对于孕妇,检测乙肝病毒等指标还涉及母婴传播的评估和预防措施制定。
(二)针对病因进行处理
1.如果是病毒性肝炎
乙肝如果符合抗病毒指征,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丙肝目前有直接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治愈,但也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2.如果是药物性肝损伤
首先要停用可疑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然后根据肝功能损伤的程度进行相应的保肝等治疗。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肝功能异常者应注意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制品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酒精摄入等。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肥胖等情况;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消化,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2.休息方面
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休息的需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12-14小时左右睡眠,学龄儿童需要10-12小时左右睡眠;老年人也需要保证7-8小时左右的充足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