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是骨折治疗后遗留的问题或症状,包括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肌肉萎缩、骨折畸形愈合等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可通过准确复位与固定、早期康复锻炼、控制基础疾病来预防,针对不同后遗症可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如关节僵硬进行康复锻炼、创伤性关节炎减少负重等。
常见的骨折后遗症类型及相关情况
关节僵硬
发生机制: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挛缩等。例如上肢骨折后长期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关节囊和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灵活性下降。对于儿童患者,其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固定时间过长或康复锻炼不及时,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而老年患者本身关节软骨等组织退变,加上骨折后恢复较慢,更容易发生关节僵硬。
影响因素:骨折的部位、固定的时间长短以及康复锻炼开始的时机等都会影响关节僵硬的发生。比如关节内骨折,由于骨折累及关节面,更容易导致关节僵硬;固定时间超过3周以上,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如果在骨折后1-2周内没有开始适当的康复锻炼,关节僵硬的风险大大提高。
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软骨受到异常磨损。例如下肢骨折累及膝关节,骨折复位不良,关节面存在微小的高低不平,长期行走、负重等活动会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不同年龄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关节软骨修复能力相对较好,但如果骨折损伤了骺板等结构,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老年患者本身关节软骨退变,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更容易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更早出现且症状可能更严重。
影响因素:骨折复位的质量是关键因素,复位不良是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如果骨折固定不牢固,在康复过程中关节活动时骨折端发生微动,会进一步破坏关节面的正常关系,加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受伤时的年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前面所说,儿童和老年患者相对更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发生机制:骨折端血液供应不足、骨折端固定不牢固、感染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例如骨折部位血液供应较差,如胫骨中下1/3骨折,由于该部位的解剖特点,血液供应相对薄弱,骨折后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端固定不牢固,在活动过程中骨折端不断微动,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如果骨折后发生感染,炎症会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的愈合环境,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是先天性骨发育不良等情况导致的骨折,也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谢减慢,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加上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疾病,更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影响因素:骨折的部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像股骨颈骨折,由于其血液供应的特殊性,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患者的年龄也是因素之一,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能力差;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增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风险;骨折治疗过程中的处理是否恰当,如手术复位是否准确、固定是否牢固等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情况。
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骨折后由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例如下肢骨折后长期卧床,腿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肌肉纤维变细,肌肉力量下降。儿童患者肌肉萎缩后,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通过及时的康复锻炼可能相对更容易恢复肌肉功能,但如果长期不锻炼,也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发育;老年患者肌肉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化,骨折后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肢体的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影响因素:骨折后固定的时间、康复锻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都会影响肌肉萎缩的程度。固定时间越长,肌肉萎缩越明显;如果在骨折后1周内就开始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等康复锻炼,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肌肉萎缩;不同年龄患者对肌肉萎缩的恢复能力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好,老年患者恢复相对困难。
骨折畸形愈合
发生机制:骨折愈合过程中发生了异常的愈合,导致骨折部位的长度、角度或旋转等出现畸形。例如骨折复位不良,在愈合过程中按照不良的位置生长,从而出现畸形愈合。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的可塑性相对较强,部分轻度的畸形愈合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如果畸形较严重,仍然会影响肢体的功能和外观;老年患者骨骼的可塑性降低,骨折畸形愈合后很难自行纠正,会导致长期的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等问题。
影响因素:骨折复位的质量是决定是否发生畸形愈合的关键,如果骨折复位时没有达到良好的对位对线,就为畸形愈合埋下隐患;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如果固定不牢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可能发生移位,导致畸形愈合;患者的年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儿童和老年患者在骨折畸形愈合的表现和预后上有所不同,如前面所述。
骨折后遗症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预防方面
准确复位与固定:在骨折治疗的早期,要尽可能准确地复位骨折端,采用合适的固定方法保证骨折端的稳定,这是预防骨折后遗症的重要基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特点,复位时要更加轻柔准确,避免对骨骼生长板等结构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在复位和固定时要考虑到其骨质疏松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以保证稳定性。
早期康复锻炼:骨折后应尽早开始康复锻炼,根据骨折的部位和愈合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儿童患者在早期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以不影响骨骼生长为前提;老年患者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再次损伤,同时要注重增加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增加骨折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应对措施
关节僵硬:一旦发现关节僵硬,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儿童患者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轻柔的关节活动锻炼,逐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老年患者康复锻炼要更加耐心,可能需要专业康复师的指导,通过物理治疗等方法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创伤性关节炎:对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要减少关节的负重和过度活动。可以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减轻关节的负担,也可以采用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等,但手术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后决定。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如果发生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可能需要再次手术进行植骨等处理来促进骨折愈合,儿童患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密切关注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等。
肌肉萎缩:针对肌肉萎缩,要加强肌肉的康复锻炼,包括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锻炼。儿童患者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进行肌肉锻炼,增加趣味性;老年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逐步增强肌肉力量。
骨折畸形愈合:对于骨折畸形愈合,如果畸形较轻且不影响功能,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佩戴支具等;如果畸形严重影响功能和外观,则可能需要手术矫正畸形,但手术要充分评估儿童和老年患者的不同特点,儿童患者要考虑手术对骨骼生长的影响,老年患者要考虑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