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是骨折发生超3周的骨折,成因包括未及时诊治、复位不佳未纠正、部位血供不良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畸形、异常活动及全身一般不明显等;诊断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依骨折情况选;康复很重要,分早期、中期、后期阶段进行训练以恢复肢体功能。
一、陈旧性骨折的定义
陈旧性骨折是指骨折发生后超过3周以上的骨折。骨折的愈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常在骨折后的3周内属于早期阶段,而超过3周后则进入相对稳定但可能存在愈合异常等情况的阶段。
二、陈旧性骨折的成因
受伤当时未及时诊断治疗:部分患者在骨折发生时,由于对受伤程度估计不足或者未及时就医,导致骨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就成为陈旧性骨折。例如,一些轻微的骨折可能被患者忽视,没有及时进行检查和固定,从而发展为陈旧性骨折。
骨折复位不佳后续未纠正:如果骨折在早期复位时没有达到良好的位置,而后续又没有进行有效的再次复位等处理,随着时间延长,骨折断端形成了相对稳定但位置不理想的连接,也会形成陈旧性骨折。比如儿童的青枝骨折,若最初复位未达要求,未及时纠正,就可能发展为陈旧性骨折情况。
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良:某些骨折部位本身血液供应相对较差,如股骨颈骨折,其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容易受到影响,若早期处理不当,就容易形成陈旧性骨折。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骨折后血液供应恢复相对更慢,更容易出现陈旧性骨折的情况;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存在血液供应问题等特殊情况也可能发展为陈旧性骨折。女性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若发生骨折,相对男性更易出现陈旧性骨折相关情况。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发生陈旧性骨折的风险。有既往骨折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骨折时,更易发展为陈旧性骨折,因为其骨折部位的局部环境等可能已经发生了一定改变。
三、陈旧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骨折部位可能仍有隐痛或在活动时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比如陈旧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在行走或按压骨折部位时会有疼痛感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相对有限,但可能会表现出局部不愿活动、对骨折部位触碰有抵触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因疼痛耐受性等因素,疼痛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也会在特定活动时出现疼痛。
畸形:部分陈旧性骨折可能会出现骨折部位的畸形,如骨折部位的成角、短缩或旋转畸形等。例如陈旧性Colles骨折可能会出现“银叉畸形”等。不同年龄人群畸形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陈旧性骨折导致的畸形可能会影响其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老年患者的畸形可能相对更固定,但也会影响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异常活动:在原本不应活动的骨折部位出现异常活动,这是陈旧性骨折比较典型的表现之一。比如陈旧性肱骨干骨折,在骨折部位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陈旧性骨折,由于身体的特殊生理变化,异常活动的表现可能需要更仔细的检查来发现;婴幼儿发生陈旧性骨折时,由于其骨骼的特点,异常活动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
全身症状:一般陈旧性骨折本身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的陈旧性骨折,可能会存在一些与原发创伤相关的全身影响。比如创伤严重时可能会有应激反应等,但通常全身症状不如新鲜骨折那么突出。对于老年陈旧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因为长期活动受限等原因出现肌肉萎缩、营养不良等全身情况;儿童陈旧性骨折患者如果长期制动,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全身营养等状况。
四、陈旧性骨折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陈旧性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骨折断端的位置、骨痂生长情况等。例如,可以看到骨折断端是否有明显的移位、骨痂形成的多少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X线检查的表现会有一定差异。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如果是儿童陈旧性骨折,X线片上可能会看到骨痂的形成情况与成人不同,儿童的骨痂形成相对更活跃,但如果骨折复位不佳,也能清晰显示出骨折断端的异常;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X线片上可能骨折线相对更模糊,骨痂形成可能相对较少,但也能明确骨折的陈旧状态。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陈旧性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断端的三维结构,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情况。比如骨盆陈旧性骨折等,CT检查能更好地明确骨折的移位、碎骨片的情况等。在特殊人群中,如孕妇陈旧性骨折,由于要考虑辐射对胎儿的影响,CT检查的应用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婴幼儿陈旧性骨折时,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严格控制,以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MRI检查:可以观察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以及骨髓的水肿等情况,对于判断陈旧性骨折是否伴有周围软组织损伤等有帮助。例如,能了解陈旧性骨折部位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损伤修复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MRI检查的表现也有差异,儿童的软组织情况与成人不同,通过MRI检查能更细致地评估儿童陈旧性骨折周围软组织的状态;老年患者的软组织退变等情况也会影响MRI的表现,需要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五、陈旧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根据骨折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如果陈旧性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骨折断端相对稳定,且患者的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等情况,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外固定等方法。例如,对于一些轻度成角的陈旧性骨折,通过适当的外固定,配合康复锻炼等促进骨折的愈合。对于儿童陈旧性骨折,由于其自身的生长修复能力较强,部分轻度的陈旧性骨折可能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要密切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和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保守治疗时需要注意外固定的松紧度等,避免影响血液循环等情况。
手术治疗:当陈旧性骨折存在明显移位、影响肢体功能或外观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对于陈旧性关节内骨折,手术可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减少后期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治疗方面,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的考虑。儿童手术时要考虑到其骨骼的生长特点,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材料;老年患者手术则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能力、基础疾病等情况,如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六、陈旧性骨折的康复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康复训练对于陈旧性骨折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至关重要。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陈旧性骨折患者在骨折初步稳定后,就需要开始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对于儿童陈旧性骨折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年龄和骨折恢复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以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为前提;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要考虑其身体的机能状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康复训练的阶段
早期康复(骨折后3-6周):主要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舒张训练等。比如,陈旧性骨折患者在床上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收缩持续数秒后放松,重复进行。儿童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要在家长和医生的密切监护下进行,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正确性;老年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
中期康复(骨折后6-12周):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和轻度的肢体活动训练。例如,陈旧性骨折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屈伸活动等。对于儿童患者,中期康复训练要结合其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增加活动的范围,但要避免过度用力;老年患者的中期康复训练要根据其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强度。
后期康复(骨折12周以后):进行全面的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以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儿童患者后期康复训练要注重其运动技能的发展,帮助其恢复正常的行走、跑跳等能力;老年患者后期康复训练要重点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