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熬夜、饮酒)和病理性因素(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其他疾病等)。进一步检查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套、病毒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或MRI检查)。应对措施根据不同原因而异,生理性因素需调整生活方式,病理性因素则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病毒性肝炎的对症支持或抗病毒治疗、脂肪肝的控制体重或戒酒等、药物性肝损伤的停用可疑药物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免疫抑制或药物治疗、其他疾病的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等。
一、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短时间内进行剧烈运动后,可能导致肝功能检查中的某些指标异常,如运动后血清转氨酶可暂时升高。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代谢增加,肝脏的负担也会相应加重,从而影响肝功能相关指标。
2.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研究表明,熬夜人群的肝脏解毒、合成等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导致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一般来说,成年人应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长期熬夜者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会增加。
3.饮酒: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表现。例如,一次大量饮酒后,可能在1-2天内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长期饮酒还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病,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
(二)病理性因素
1.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感染肝脏后,会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导致肝功能中的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同时可能伴有胆红素升高。儿童感染甲型肝炎后,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要及时就医,因为少数儿童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长期受到病毒的攻击,会出现肝细胞炎症、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异常、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情况。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感染乙肝后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感染乙肝容易慢性化,而成人感染乙肝多数可自行清除病毒。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容易慢性化,可导致慢性丙型肝炎,进而引起肝脏炎症,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但病毒载量较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2.脂肪肝
肥胖性脂肪肝:多见于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肝脏内脂肪沉积,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肥胖儿童患脂肪肝的风险也在增加,与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浸润,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一般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改善。
酒精性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者易患,与酒精在肝脏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损伤肝细胞有关。患者的肝功能检查可能有转氨酶升高、甘油三酯升高等表现,早期通过戒酒等措施可使病情逆转。
3.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等。不同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机制不同,可能是直接毒性作用或免疫反应等。用药人群中,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儿童在使用某些药物时也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的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4.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脏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患者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转氨酶明显升高、球蛋白升高等表现,还可能伴有自身抗体阳性。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女性多见,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导致胆汁淤积,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瘙痒、黄疸等表现,肝功能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升高。
5.其他疾病
胆囊炎、胆结石:胆道系统与肝脏关系密切,胆囊炎、胆结石发作时,炎症可能波及肝脏,导致肝功能中的胆红素等指标轻度升高。例如,胆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时,胆红素可明显升高,通过B超等检查可发现胆道的病变。
心脏疾病:如右心衰竭时,肝脏淤血,可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功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白蛋白降低等。不同年龄的心脏疾病患者,肝脏受累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心脏功能减退时,肝脏淤血的情况可能更易发生。
二、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全套:除了上述提到的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外,还包括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ALP和GGT在胆道疾病、肝内占位性病变时可升高;白蛋白降低常见于慢性肝病、肝硬化等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
2.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需要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甲肝抗体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感染类型。例如,乙肝五项中的表面抗原(HBsAg)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丙肝抗体阳性提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3.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等,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病有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脂肪肝、肝硬化、肝内占位性病变、胆道结石等。例如,脂肪肝在B超下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肝硬化时可见肝脏体积缩小、包膜不光滑、门静脉增宽等。
2.CT或MRI检查:对于B超发现异常或怀疑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CT或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有助于鉴别肝脏肿瘤的性质(如良性或恶性)。
三、应对措施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应对
1.调整生活方式
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体检:体检前应注意休息,避免短时间内剧烈运动,一般建议体检前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7-8小时的睡眠,熬夜者应尽量调整作息,让肝脏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修复。
戒酒或避免短时间大量饮酒:体检前一段时间应避免饮酒,尤其是有肝功能异常倾向的人群,更应注意。如果是因为饮酒导致的肝功能暂时异常,一般戒酒后1-2周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应对
1.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需要隔离,注意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保肝药物等。儿童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少数儿童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等。例如,符合抗病毒指征的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丙型肝炎患者可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用药时需谨慎评估。
2.脂肪肝
肥胖性脂肪肝:肥胖儿童和成人都需要控制体重,儿童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运动量,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成人除了饮食和运动调整外,还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血脂等指标。
酒精性脂肪肝:戒酒是关键,同时需要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等,改善肝脏营养状况。对于有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使用保肝药物辅助治疗。
3.药物性肝损伤:首先要停用可疑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然后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轻度肝损伤,停药后多数可自行恢复;如果肝损伤较严重,可能需要使用保肝药物等进行治疗。用药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在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肝功能。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要定期随访,监测肝功能和胆道情况。
5.其他疾病:对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如果是轻症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利胆等;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心脏疾病导致的肝功能异常,主要是治疗原发的心脏疾病,改善心脏功能,从而缓解肝脏淤血等情况,改善肝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