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由于体内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其敏感性降低,导致尿液浓缩功能障碍,其病因主要有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妊娠期尿崩症等。

1.中枢性尿崩症
多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合成、分泌不足。常见原因包括颅脑外伤、肿瘤(如垂体瘤、颅咽管瘤)、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栓)及手术损伤等。
2.肾性尿崩症
肾脏对ADH不敏感或反应缺陷,即使ADH水平正常,也无法有效浓缩尿液。病因多为遗传性基因突变(如AVPR2或AQP2基因异常),少数由后天因素引起,如慢性肾病、药物(如锂盐、两性霉素B)毒性、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等。
3.妊娠期尿崩症
孕期胎盘分泌的加压素酶分解ADH,或妊娠期血容量增加稀释ADH,导致暂时性尿崩症,通常产后可自行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