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区别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可逆性本质。
1.病理特征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在肝窦、汇管区过度沉积,形成纤维间隔,但肝小叶结构仍完整。肝硬化则是肝纤维化的终末期病变,正常肝小叶被假小叶取代,纤维间隔包绕再生结节,导致血管扭曲变形,门静脉高压显著。病理活检中,肝纤维化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但未破坏肝结构,肝硬化则呈现假小叶形成与血管重构。
2.临床表现
肝纤维化早期多无症状,进展后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等非特异性表现。肝硬化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代偿期症状轻微,失代偿期则出现黄疸、腹水、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体征,晚期可并发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
3.可逆性本质
肝纤维化若及时去除病因,如抗病毒治疗、戒酒,病变可部分逆转。肝硬化因结构破坏不可逆,治疗需针对并发症,如利尿控腹水、降门脉压预防出血,终末期需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