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部位、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定义与发病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十二指肠黏膜的消化作用所引起的慢性溃疡。胃溃疡发病部位在胃黏膜,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
2.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与胃酸分泌过多相关,胃排空加快,使得十二指肠球部接触胃酸的时间增加,黏膜易受损。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重要因素,它可损伤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生活中,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进食辛辣食物等),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发病风险。胃溃疡主要是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胃酸对黏膜的侵袭作用相对增强。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3.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多在空腹时发作,疼痛性质多样,包括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疼痛一般在进食后缓解。疼痛时间多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部分患者会在夜间痛醒。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如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常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或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