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反应包括穿刺部位反应、胃肠道反应、发热、疼痛、肝功能异常等。

1.穿刺部位反应
介入治疗需经股动脉等部位穿刺,术后穿刺点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少数患者会有皮下淤血或血肿。这是由于穿刺时血管损伤及压迫不当所致,通常轻度症状数天内可自行缓解,若血肿持续增大需及时处理。
2.胃肠道反应
治疗后1-3天常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与介入过程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黏膜,或肿瘤缺血坏死释放的物质有关。呕吐多为轻至中度,部分患者伴随腹胀、呃逆,一般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可减轻。
3.发热
约半数患者在术后2-3天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39℃,少数可达39℃以上,持续1-2周。这是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后,机体吸收坏死物质引发的“吸收热”,若体温过高或持续不退,需排查是否合并感染。
4.疼痛
肿瘤缺血坏死会刺激肝包膜,引发右上腹或肝区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少数患者疼痛较剧烈,持续3-7天。疼痛程度与肿瘤大小、坏死范围相关,可通过镇痛药物缓解,若疼痛突然加剧需警惕肿瘤破裂风险。
5.肝功能异常
介入治疗可能暂时损伤正常肝细胞,导致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皮肤巩膜发黄)等表现。多数肝功能异常为暂时性,通过保肝治疗可逐渐恢复,严重肝损伤时需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和家属需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如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增大、高热不退、剧烈腹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配合医生进行保肝、止痛、止吐等治疗,做好术后护理,有助于减轻不适,促进身体恢复。



